“我身边怎么都是你们这种人?”闺蜜在双十一前夕给我发来这样的“鄙视”,同时,附上一张她朋友圈的截图。图里是她另一位朋友的动态,内容是这么写的:等哥们赚钱了,我就先去把当当购物车都清空了。
我先是粗略看了看,嗯,哥们买的都是书,好生欣慰的感觉,仿佛遇上了志趣相投的人。
然后,我视线往下,word天,这哥们购物车的总价是¥5290·02。
“你知道现在书多贵吗?一本学ppt的进阶书居然99,打完折还得六七十,还别提外国心理学经典了。我特么就随便收藏了三十多本经典,购物车居然九百多了。呜呜,买完想买的这个月基本也就吃土了。可就是好想买呀!”我忍不住用语音跟闺蜜“吐槽”。
我是一个爱书的人,原本并未打算在纸质书上花费太多。但就爱好而言,我还是喜欢翻阅纸张时的质感以及随时可在留白处留下所思所想的愉悦感。
前不久,阅读完电子版的刘未鹏老师的《暗时间》后,他的一句话深深留在心里。他说:“我父亲告诉我,永远不要舍不得花钱买书。”
于是,买、买、买,纸质书“悄然”占据了我购物车的半壁江山。而买书带给我的欢喜远远超过了其他物品。
然,当快递一个个寄到公司,同事们极有兴趣询问我里面是什么,我告知是书时,他们立马兴趣缺缺的说:“买这么多书,真是舍得呀!”
在这些不爱书的人眼里,花四五百块买二十几本书似乎是件不太值得的事。买书贵、没用,成了大家意识里的常态。
可是,为什么他们不认为陈奕迅演唱会的门票很贵、Adidas的贝壳鞋很贵、YSL的口红很贵、Tiffany的项链很贵、法国的理肤泉很贵,甚至是淘宝里的一件当红款很贵?
以上这些,哪怕少买一样或许都可以买上好几本书,而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却能让人收益无穷。
采铜老师曾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提出过一个“采铜法则”,即:尽量少做或不做「短收益半衰期」的事情。
什么是“短收益半衰期”呢?
采铜老师说,当我们评价一个事情值不值得去做、应该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应该抛弃单一的视角,而是分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看,一是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即“收益值”;二是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地较久较长。
我无意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因为每个人评价事物的标准是不一的。引入这个“采铜法则”是想说:买书和读书,绝对会是一件“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
你从演唱会现场获得的新奇与激动,会随着表演的结束而直线递减,说不定明早一觉醒来已不记得当时的high劲儿,还得靠朋友圈里录的视频才能回忆起。
同样的,时尚潮款和高端轻奢带给世间男女的逼格满满,也会随着新品牌和新潮流的推出而逐渐被抛之脑海。
在这些“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里,我们发现:大多数人总是为了一时快感而忽略事物所能带给我们的长远效益。
很多时候,人们总希望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强大、美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然而,大家却总妄图通过穿衣打扮、沾亲带故、哗众取宠来迷惑自己,而非是从思维上进行真正的改变。
我不是指人不该注重外表,只是当你妄图一味通过外在的东西去改变自我时,你终究无法获得真正的提升。
毕竟,读书已经是这世上最便宜的学习方式了,当买书你都觉得贵且没用的时候,我还能如何指望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前不久,无意在朋友圈看到友人发的一张图,上面写道:“你必须善良、快乐、坚韧又令人喜爱,他才可能积极、阳光、强悍又充满柔情。”
女人美好的样子,总能被人用文字表达得让人心生荡漾。那种无法言语的质感,总令人向往。
而这种“善良、快乐、坚韧又令人喜爱”,多半来源于一个女人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那些书和路汇成的故事,方能造就一个简单、大方的可人儿来。
人儿柔软而大气了,才能让人又爱又怜不是?
所以,当你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你云游四海、历练人生,又没有“天生丽质难自弃”的优质条件去享受众星捧月的滋味,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捣鼓”你想过的生活,那么,不读书,你还想闹哪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