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与薄情


我曾自诩情深,如今,却发此案我身上亦有不少薄情之处。


亲手将我从小抚养长大的奶奶,她方离世一年,我便已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偶尔,夜半时分想起,不会再让眼泪无声地浸湿枕巾,只会漏出些许若有似无的轻声叹息。曾经让我脸红害羞,小鹿撞个不停的少年,在我们的关系以不和平的情绪画上了看似和平的句点之后,我缓一阵子便又可以和他像朋友般谈笑风生,毫不介怀过去发生的那些不愉快。过去可以彻夜长谈无话不说甚至让我按捺不住抵足而眠想法的朋友,在发生了一些让我失望的事情之后,我烦恼了两三周就消化好了情绪,同她的交往只剩下了被动的敷衍寒暄。


不仅对人,对其他的事物亦是如此。小时候对周杰伦十分狂热,有空听歌,基本上都只听他一个人的,甚至还扬言说以后要嫁给他;几年过去,他还在唱着情情爱爱,而我早已不喜欢这些,我便放下了我七八年间的执着。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月牙泉、莫高窟、天一阁、都江堰还有青城山,时时在我的梦境里萦绕,我简直为这本书着了迷。可越是深入读他的东西,那种惊艳感越来越少,最后便放下他的书,去读别人的了。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些许,在此就暂不列举。


我刚开始发现身上这一特性的时候,我还暗自责怪自己太过冷漠。后来的某一日,我偶然间想起初中语文老师同我讨论作文时的一句话,她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笑着说:“你呀,真是个滥情的人。”当时年纪小,不解其中深意,同伙伴们权且当做一句玩笑话,时不时拿出来调侃一番,如今,年岁稍长,能够略微领悟到这“滥情”究竟是何意。这滥情,应当指的是很容易对一些人一些事生发出情感。细细想来,的确如此。我很容易对他人一些细微的言行生出强烈的好感,很容易对感兴趣的事物立马投入极大的热情。这表示,我的情感足够强烈,但是没有厚重的基础,缺乏一定的深度,所以可以很轻易地抽身而出。我看见水潭里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便一头扎进水里,却不沉入潭底,只是远远观望,待到氧气缺乏,我很快浮出了水面。所以,我曾自诩的情深并非真的深情而是情感浓烈,我曾自贬的薄情也并非完全的冷漠,只是情未到深处罢了。


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大概和我所追求的那种感觉有关。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我都是凭着感觉来维持这段关系,感觉一旦变味消失,这段关系也随之终止。这种感觉难以用言语来描述,像是一阵清风,吹拂而来,便能感受到清凉,一旦停止,便无迹可寻。可以粗略地说成是灵魂之间的吸引力。在这段关系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情,灵魂的磁铁被一些东西覆盖,吸引力没那么强烈,情感淡化,关系自然而然地淡了。可能也有我比较敏感的原因。我很容易因为细小的东西投注情感,也很容易因为细节而失望。这些或许就是我所谓既深情又薄情的原因吧。


现在想想,我之所以会觉得自己既深情又薄情,主要问题出在我对于这两个词的解读上。我以为深情,是一段情感经过时光的打磨,也不会有丝毫褪色。而薄情,就是对许多事物没那么在意,可以很快的从过去的状态抽离,有点“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感觉。现在换个角度想,深情的“深”就一定是指的时间长度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不用“长情”这个词呢?如果可以从某种情感很快走出来就是冷漠,那么理智的人都是冷漠的吗?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与其评判自己既深情又薄情,我倒不如说自己这种状态是兼有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有个这方面同我相似的朋友曾用两句词来描述他自己:“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悔个真多情。”偶尔我也会惆怅,惆怅自己用情不够长久,但我从未后悔过。因为我知道,我的情多,是因为我对许多人许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关切和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任情感肆意泛滥成灾;我的情薄,是因为我知晓在某些节点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让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地顺利进行下去。这种既感性又理性的状态真的让人后悔吗?但这样的情况也并非完全没有可以指摘之处。只享受当下激情的快乐,一旦激情褪去便开始患得患失,难以拥有细水流长的情感体验;做什么的时候脑子里都绷着一根细细的弦,前瞻后顾。但我相信,迟早有一天我会遇见那么一个人,那么一件事,让我体验到长情之感。静待缘分的到来,就像用小火炉温一壶酒,慢慢来,时间到了,酒热了,香味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


后记·情深不寿

第一次看到情深不寿这个词时,我就觉得难以理解。查阅了一些资料,非但没有清晰一些,反而变得更加疑惑。


网上给出的解释大多是这样:用情太深,情感便很难长久地维持。这实在是矛盾非常,既然一个人投入了强烈的情感,就说明他对此人非常喜爱,既然非常喜爱,又怎么会轻易动摇?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多年。然而,就在我刚才落笔写我自己的深情与薄情之时,我忽然想明白了:或许,这个“深”指的并非是深度而是强度。一个人若对另一人的情感十年浓烈如一日,这情感又岂会在一时半刻间消融?一个人的情感若来时便如龙卷风,那么狂风过境之后,除了断壁残垣,再无其他。


虽然这么说,但其实,这句话还有后文。原句出自沈复《浮生六记》:“情深不寿,寿则多辱”。我记不起这句话具体是出自哪里,但结合沈复个人的经历来看,我觉得这句话更像是他对自己哀苦潦倒的后半生的一句哀叹。他原本同妻子陈芸情感笃厚,然而陈芸后被沈父逐出家门,他不顾一切追随而去。不久,陈芸病逝,家中小儿亦夭折。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仕途也遭遇坎坷。此后,他便流连青楼,沉醉声色,长醉不复醒。他对陈芸用情极深,但因为天灾人祸,这段情感无法长久,他痛彻心扉;后又遭逢其他灾祸,他更是沉溺于悲恸哀怨之中,无法自拔。因此,这句话的原意更类似于:一个人用情极深极长,正因如此,他再难以用同样深厚的感情对待他人,于是其他的感情便很难长久地维持,即便勉力维持也不过徒劳。


所以说,盲目断章取义还是不可取的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