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以来,很多家长一直在问我有关阅读的问题。为什么要阅读?怎样去阅读?默读朗读效果怎么样?有哪些更高级的形式?……
说句实话,因为出身是中学教师,而且是政治教师的缘故,我一直不敢郑重其事、胸有成竹非常自信地向学生、孩子们,还有家长朋友们推介我的想法做法。但是,最近三年的学习,我终于能够清清楚楚简简单单地向大家退出我的读书建议以及初步做法。
请注意,读则必读传统文化经典才行。
首先,请大家注意动静结合。一年的时间段里,我一直向大家推广“入楼即静,进室即学”。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每天上午的晨诵和下午的午写以及午后的“暮思”三个课程化方向的活动,那就在成事之前暂且称之为“活动”。因此,静就是我们引导孩子们开始一天的智力劳动出效果效率的关键一环。
读书写字反思之前真的必须要做到“静”——心静啊,亲人和朋友们。也就是说一个“静”字是一天的良好开始,也是一周的一月的一个学期的。静则易安,不是有人认为的压抑个性;静则易学,更不是强制孩子一味的做题。静心即身静,也就是脑静吧?
那么动呢?五官灵敏即为“动”——鼻眉眼耳口!要想读好传统文化经典,训练"静心“环节必须辅助以鼻到、眼到、耳到,口到。“鼻到”——嗅觉灵敏,马上入定;眼到(眼眉一体,眉有形)——眼盯着字,专一跟进;口到——眼脑配合,口舌发音;耳到——跟随眼口,听到己声。
其次是,循序渐进,慢养习惯。比如,刚刚开始练习,可以配合以手脑并用,眼看着字的时候,可以用手指“指字”,食指或中指自由选择,点点而过不必从书上划过更不应该有声音。口到之时语速从慢练习。
再次,全面阅读克服碎片化,重点能诵记忆紧跟,有声为主默读为辅,坚持到底,这是我最近读论语自己读出来的感受。原来我读《论语》,往往就是三五页、十几页、几十页……二十几年读下来,只是人云亦云的大众化的那么几句,不系统所以更没有体会到整部书的博大精深,也就更没有经典的精彩。现在重读有时候默读有时候朗读,有的时候甚至是手舞足蹈配合不自知。再加上是全文阅读,配合以重点诵读背诵,果然收获“心感新感”。怪不得赵普老先生有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然后,就是一本本的多读,先秦伊始,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快慢节奏随时间随兴趣随自己的接受能力随机应变……反正都是个体当然有差异各有不同。
只要坚持下去,养成习惯,我们读书受的累花费的时间消耗精力……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地方某个时候绽放光彩。还记得我的“开水沸腾理论?”姑且信之慢慢来验证吧!一家之言,全做抛砖引玉,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