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下午五点,我向所有微信好友群发了一条短信息:“从即日起,微信将不再用于工作沟通。欢迎惠存联系方式,望谅解。”同时群发了我的名片。半个小时前,我做了一个决定:删除微信上所有单纯工作关系的好友。
契机是被一位先生追着声讨,说我若干天前发的一条朋友圈吐槽影响了他半年的工作业绩,让其花费的巨额公关费用打了水漂。并谆谆教育我:朋友圈归属于公共空间,尽量别把personal的事搞成public。
实话讲,看见这句的瞬间,激发了我想跟他大辩三百回合的冲动,但随即便泄气了。打个不大合适的比方,就像欲跟恋人分手,已经死心的人是没精力也不屑掰扯的,只想趁早分干净了利索。还能吵起来的,就是对感情还有念想。而在那一刻,我只想马上结束对话。
结束对话以后我就想:我为什么不把他删除了呢?又想:我为什么不干脆把那些对我朋友圈指指点点的人一块删除了呢?又想:我为什么不再干脆点把那些加完好友以后连过春节都不互发吉祥话的好友也一并删除了呢?那些找发稿的公关公司pr、未曾谋面却不停咨询的公益组织小伙伴、离了职的前领导、念书时就不友好的小学同学、只会找你投票的朋友的朋友……这些人,我到底为什么要留着在朋友圈里一起庆祝国庆?
这是扯淡的分界线
下面我严肃地、有理有据地解释一下我删除好友的原因。
一、我的朋友圈常常被公关。
没错儿,虽然我总自诩公益领域知名媒体人,但那也是行业风气的锅,人人都装意见领袖。其实暗地里,我深知自己几斤几两,所以每每有人叫我老师,说您这么大影响力,在朋友圈发这个那个多么不合适的时候,我其实是懵逼的。平时真不见几个人点赞留言……
以及求删的理由都很奇葩,比如一家基金会秘书长辞职了一个多月,猎头都在行业里寻觅半圈了,这早不是新闻。结果还是被找上门来说消息尚未公开,我这样发出来影响基金会稳定。
这是另一条发出来十分钟就删了的朋友圈。恩,只有十分钟。因为说服我的理由无法反驳:我社是该活动的媒体合作方之一,实不该拆台。可我真心觉得这是一条表扬稿啊。
大家可能看出来了,我是一个话唠。但我不是一个没脑子的话唠,通常我选择在朋友圈吐槽而不是发在益友上或者通过评论的方式公开发表,是真把朋友圈当成自己家炕头,把好友当成好友了。显然这是一个误判。我另外的误判是,一直以为自己添加好友很谨慎,绝不超过500个,结果发现不知不觉已经600多。
二、我认为微信让人的工作习惯变得更坏。
a.它让工作变得更没有效率,让人说更多废话。尤其是不经常联系的人,在沟通正经事之前一定会先说一堆不正经的。因为人们还是下意识把微信当做聊天的工具,而不好意直奔主题。而这些,显然只需一封邮件就搞定了。
b.人们只图方便逐渐舍弃邮箱,也不再备份文件,文件一旦过期就没办法还原,或者一不小心清理内存被删除,再想用时就需要发件人再发一遍,给自己和别人都添麻烦。
c.越来越多断章取义的截屏被传播。有办公室政治、也有绯闻八卦。聪明人干坏事为了防止授人以柄,就只发语音。语音难听,也难存证,一旦扯皮,徒增沟通成本。
d.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很难要求下属看见微信立刻回复。但打电话,他通常不会不接。
微信取代了公司邮箱、取代了oa、甚至取代了电话,彻底让人公私不分。我不认为除了创业狗,谁为为公私不分而兴奋。
有一点要补充的是,我删除的所有工作伙伴,都可以在行业大群里找到。
三、无用的泡沫社交占用了我太多精力和时间,并让我变成了一个藏着掖着使心眼的坏人。
昨天我群发完信息以后,收到了几百条回复。大多数人表示理解,还有人说真痛快,也想这么干。还有好心人给我出主意:弄两个手机,注册两个微信号;把不熟悉的人屏蔽掉,拒绝接收消息;分组,分成工作、家人、朋友……
作为一个神经大条背后说领导坏话都能被抓包的人,我也曾尴尬地被当面质问过:为啥把我朋友圈屏蔽了?那个人,还是我婆婆。
为了不得罪谁,不打扰谁,我每发朋友圈都要字斟句酌,还要数着别超过八条怕惹人烦。可我就是个话唠啊,还是个任性的话唠,还是个想坦坦荡荡的任性的话唠,我想事无不可对人言,我想想说啥说啥,我想像个微商一样,每天快快乐乐自由自在的,发一百条朋友圈。为了这个,我宁愿只剩一个好友。
以及请务必相信我,不要害怕跟谁失联,香蕉皮总比香蕉大,想找你的人一定会找到你。
四、我一口气删除了五百个微信好友的最重要原因,是冲动。有些事,冲动的时候不干,就再也没机会干了。
最后,再送一首诗:
如果我不能做/
我想做的事情/
那么我的工作就是/
不做我不想做的事情/
这不是同一回事情/
但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
事情/
——《雨天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