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做了前测。
前测效果,几乎都会。单纯从做题的角度出发,正确率是100%(不是全对的学生,一个是因为漏写答案,两个是把“从小到大”看成了“从大道小”),那上课上什么呢?
对,还是学生说得好:我们还要研究过程,研究背后的方法。
于是,呈现了一节将道理放到最高位置的课。这四个问题串,其实是有逻辑关系的,我们需要一题一得,所以还得从第一题开始分析。
01 谁最矮?
选取了四个学生的思考,不管如何,都要送上掌声,因为他们提供了智慧。让学生静静观看,然后和同桌说一说,再进行全班分享。
生1:喜欢第4,因为很全面。
生2:第4和第2有关系,第2只说了是几位数,但没有说结论。也喜欢第4。
生3:喜欢第3,因为简洁。
生4:喜欢第1,因为将每个都比了一遍。
师:我来提问,大建看着第3,你们看到了比的过程了吗?
生:没有。
生:只有比的结果。
师:是的,所以看不到理由的过程,就不能说服他人。通过大家的分享,你们现在最喜欢哪一种说理?请举手表决。(第4的最多)
那大家把第4种理由读一遍。(生读)我们来回顾一下,第4种的意思是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时,先比什么?
生:数的位数。
师:比数的位数,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生:位数相同,与位数不同。
师:这里是那种情况?
生:位数不同。
师:那位数不同,怎样的数就大呢?
生:位数多的数大。
用他人的思考引发集体思考,让思维在集体的思考中走向高阶。
02谁最高?
仍然是4种理由,继续让学生进行思辨。学生都赞成第4种理由,因为更全面,更完整。前面3个都没有加上一个充分的条件。
接续上一题:位数相同,比最高位,也会出现两种情况,最高位相同和最高位不同。最高位不同时,那就是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03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
还是呈现了4个学生的不同理由,其实理由都差不多,只是在于描述上。
这次孩子们都倾向于第3个理由,的确更加全面。因为它接续了前面的比较:千位一样。当然,第4个理由,也是可以的。学生能说出第3个理由里有更具体的比较,比如百位上的8比5大。
04四座山的海拔从大到小排一排。想一想,该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关于这一个总结,在孩子们原初的思考里,的确处于比较弱的地位。
这四位同学的思考,概括能力都还是很不错的。我说:‘’这些孩子,是具有数学家思维的。“让大家把他们的总结和我们的总结进行对比,会发现一些相似之处。建议第一个把“千位”改为最高位就很妥当了。第二个孩子居然还创造出了一首打油诗,有天赋。
最后,请学生来总结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再进行秒杀练习。
最后,用一道超过万的数去比较,孩子们几乎都没有问题。
教方法的迁移,当然还要教背后的思想和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