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太子之位,继而李渊退位,李世民正式登基,开启了贞观之治。在我们的印象中,李世民似乎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毕其功于一役。的确,这场政变对于李世民极为关键,但实际上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之间的斗争持续了很多年,而且这个矛盾远不止于他们兄弟之间,李渊并非袖手旁观,他是坚决支持李建成的。我们现在回顾两人的斗争,真得为李世民捏把汗,因为他是在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才智和勇气固然不可或缺,运气的成分也不可忽视。我们来从头分析李世民的通往皇帝之路。
即便是放在所有皇帝中进行比较,李渊也算是能生的一个,他有22个儿子和19个女儿,这么多子女是由十几个嫔妃生育的。李渊虽有这么多儿子,起兵时只有四个,其他都是称帝后所生。这四个儿子有三个出自于发妻窦氏。窦氏出身高贵,是北周公主与北周显贵窦毅的女儿。
窦氏为李渊生了四个儿子,按年龄排序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和李元吉。李元霸死得早,没有看见老爹造反,他在民间故事中倒是被神话成隋唐第一猛将。李建成年长李世民十岁,比李元吉大十五岁,军中称呼他们为大郎、二郎和四郎。起兵时另外有一个儿子叫李智云,他是李渊和万贵妃所生,他命不好,被官府捉住杀掉了。李渊和他这三个同胞儿子一起打下了天下,可以说是最成功的父子创业。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从什么出现的,这已经无法考证具体时间,可以肯定的是,从李渊称帝,立李建成为皇太子起,李世民不仅和李建成,甚至和李渊,就有了对立的态势。在立皇储这件事情上,李渊和李建成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李渊遵照立嫡以长的传统立李建成为皇太子,而且李建成到了而立之年,能力又强,本来就是最佳人选,李建成只要不犯糊涂,不犯大错,大唐迟早是他的天下,为了这个王朝的稳定延续,李渊和李建成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李世民恰恰是有野心的人,在四处征伐的过程中,这种野心又得到了加强。
李世民这种野心一开始就遭遇了重大挫折,李渊很早就察觉到了二郎的不安分,对他给予了一次暴击。
这一年是武德二年,李渊称帝第二年,大唐政权还只是众多势力中的一个,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可是在这创业的紧要关头,李渊就迫不及待重重惩罚了李世民,可见李渊意识到苗头不好,若不急刹车,恐怕要出大事。
李渊采取了什么行动呢?李渊杀了一个重要谋臣——刘文静,为什么杀他呢?按照正史的记载,李渊称帝之后,裴寂成了第一重臣,刘文静对于屈居于裴寂之下愤愤不平,在朝廷上议事时,只要裴寂说是,刘文静就一定要说否,连李渊在宴会上拉着裴寂坐在一块,刘文静都要反对,这在别人看来,显然是出于妒忌。正在此时,刘文静家中总是出现妖怪,他的弟弟刘文起请来巫师除妖,刘文静有个小妾失宠,告诉自己的哥哥家中的情况,她的哥哥就状告刘文静要谋反。尽管审问之后并没有证据,李世民和一帮大臣也都加以劝阻,但李渊在裴寂的撺掇下还是杀了刘文静。
刘文静作为最早期的谋臣,却未能看到天下一统。一千多年来,我们一直相信故事就是这么简单。
但有现代学者指出事实并非如此,刘文静是李世民的私人党羽,是辅佐李世民的第一号人物。李渊杀掉他,是对李世民私人势力的打压。
裴寂则是李渊的忠臣,在李渊当皇帝时期,裴寂一直是朝廷的第一号人物,谁也动摇不了。
这些我们从起兵前他们的私人关系也能看出来。裴寂和李渊的私交甚笃,而刘文静和李世民玩得最好。这种关系在起兵之后延续了下来,形成了各自的派系。
李世民即位之后,没有放过裴寂,把他一贬再贬,直至客死他乡。就是在同一年(贞观三年),刘文静得到了平反,不过这迟到的正义不能抚平刘家的创伤,后来,刘文静的儿子因为不满于父亲做了李家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真的谋反了,失败被杀,刘家至此彻底从史书中销声匿迹。
刘文静的死无疑对李世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时李世民只是个21岁的青年,政治生涯刚刚起步,这件事情并没有能打消他的野心、中断他的脚步。
和我们不一样,李世民在20岁的时候,余生已经清晰可见,老老实实的话,可以成为一个闲散的王爷,如若稍被猜忌,就可能尸骨无存,这对于一个有为青年的确是无法忍受的。
为何李元吉愿意死心塌地追随李建成呢?原因有二,一是李元吉不具备单独争夺帝位的资格和实力,二是李建成给他画了个大饼,允诺即为之后立他为皇太弟,将来传位于他,这显然是个谎言,古往今来李建成不是第一个这么允诺,也不是最后一个这么允诺,可是没有一个人兑现过,但是李元吉信了,所以他也加入了李渊、李建成的利益共同体,这父子三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一致维护这个合乎法理的政治秩序。
李建成成为太子倒是给李世民提供了施展的机会,按照传统,太子一般要留在皇帝身边,不能轻易以身犯险,人身安全至为重要,甚至皇帝亲征时,太子也要留守京师。李家人当然遵循这一传统,在称帝之前,李建成是左元帅,李世民是右元帅,分统大军,李建成的地位更高一些。李渊称帝之后,李建成的身份就只有皇太子,他的任务就是留在皇帝身边学习政务,李世民成为对外征伐的统帅。
刘文静被杀之后,李世民的军事身份没有改变,他指挥了一系列最重要的战役,战果辉煌。我们来看一下从李渊称帝之后,李世民都有哪些战绩。
一、武德元年六月到七月,李世民担任西讨元帅,在泾州与薛举作战,战败;八月,李世民重整旗鼓,再次西征,薛举已经病死,由其不争气的儿子薛仁杲继位,十一月,李世民大破薛仁杲,平定陇右;十二月,李世民拜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镇长春宫,关东兵马并受节度,开始经略山东;
二、武德二年十月到武德三年四月,李世民大破刘武周和宋金刚,平定并州;
三、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总统诸军征讨盘踞洛阳的王世充,武德四年五月,生擒窦建德,纳降王世充,尽取山东之地,大唐最重要的敌人被消灭。十月,李世民加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四、武德四年七月,刘黑闼起兵河北,八月徐圆朗在齐、兖响应,十二月,李世民攻打刘黑闼,武德五年三月大破刘黑闼,拿下河北,派遣李神通、李世勣灭徐圆朗。
武德六年初,刘黑闼被杀,至此,天下大抵平定,此后还有梁师都、高开道、辅公祏之流,也都不成气候,无关大局。李世民独揽大权的军事生涯告一段落。
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居功至伟,而李渊对他的奖赏,不过是加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说到底仍然只是人臣,只是高级皇族。这也没办法,没法再奖赏,这个时候,李世民可以说是“功高不赏”了。
对于一个没有当皇帝野心的人来说,到了这个时候就应该寻求退路,否则功高盖主,早晚大祸临头,但是对于一个有当皇帝野心、同时也具备皇子资格的人来说,他的军功可以让他有足够的底气和威信去争夺大宝。
这几年的军事经历给李世民带来的最大的财富不是威望,而是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李世民作为军队的统帅,要处理繁杂的军务,必须建立自己的幕僚队伍,这就是所谓的“开府”。他在征伐的过程中收服了大量降将作为他的幕僚,这些人不仅帮他夺得了皇位,也帮他开启了“贞观之治”。
这些人主要是来自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史称“山东豪杰”。
隋唐所谓的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主要包括如今的河北、山东、河南中部和北部。这些地方在隋末唐初群雄并立的时候主要是瓦岗军、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势力范围。什么是山东豪杰呢?就是这几个地区民间的杰出人物,他们可能是农民,可能是地主,但不是世家大族,他们身强体壮,擅长战斗,同时极为团结,组织性很强,他们在隋末唐初的起义中构成了主力,正是他们瓦解了大隋王朝。
瓦岗军最初是翟让领导,后来为李密接手,翟让是山东地区的小吏,李密是关中的贵族,瓦岗军的骨干多与翟让相同背景,比如李世勣、单雄信之流,都算是山东豪杰。
王世充是西域胡人,他手下也充斥了山东豪杰,比如秦叔宝、程知节(原名程咬金)、张公瑾、刘师立等人。
窦建德更是土生土长的山东老农,迫不得已起兵造反,刘黑闼是他的同乡,他们的手下也都一样,是典型的山东豪杰。
据学者论证,这些山东豪杰之所以如此勇武,可能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胡人。可以确定的是李世勣是胡人,因为史书记载他是胡人的长相,翟让可能是丁零人,窦建德可能是鲜卑人,刘黑闼显然是一个胡人的名字。这些人很可能是北魏镇戍屯兵营户的后裔,所以非常善于骑射战斗。
除了这些山东豪杰,李世民著名的十八学士中有七个人也是在平定山东之后吸纳的。
这些山东人构成了秦府(李世民封秦王,李元吉封齐王)班底的中坚力量。
李世民在军事上的成功和私人势力的增长,李建成、李元吉都看在眼里,他们积极部署反击。
首先,李建成逐步剥夺李世民的兵权,在军事上取而代之。武德五年八月李建成进攻突厥,十月李元吉进攻刘黑闼,十一月李建成进攻刘黑闼,十二月杀刘黑闼,平山东。六年七月及八年六月,李建成和李世民共同防备突厥。到了武德后期,李世民在军事上已经靠边站了。之所以如此顺利,肯定是得到了李渊的支持。
其次,李建成、李元吉也在发展个人势力。李世民有十八学士,李建成有魏征、王珪、韦挺,李元吉有王孝逸、张胤;李世民在长安城中豢养八百余名甲兵,李建成则干脆招募军队,东宫长林门的左右驻扎了两千多人的“长林兵”,他还打算从河北调来三百名幽州突骑,被李渊制止。李世民的外援有洛阳的张亮、幽州的王君廓,李建成的外援有幽州大都督庐江王瑗以及河北地区的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在长安城中的武装力量上,李建成、李元吉是占有优势的。
再次,李建成、李元吉在后宫有更多的支持。李渊称帝后生的这些儿子年纪太小,不可能在政治上有作为,李渊年事渐高,嫔妃们为了自保,纷纷巴结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极力伺候这些嫔妃,嫔妃们在枕边替他们说好话。李世民则不然,根本不和嫔妃们拉关系,公事公办,嫔妃们经常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李世民喜欢干一件事,就是在宴会时,对着嫔妃们思念死去的母亲窦氏,李渊非常不高兴,嫔妃们对李渊说将来李世民必然容不得她们这些人和小皇子,只有李建成才能保全她们,李渊考虑到这一点,更不会有更换太子的想法。
最后,李建成还主动瓦解李世民的势力。他利诱威逼李世民的骨干,把他们从李世民身边分开。这也得到了李渊的支持。
总的来说,到了武德末年,在长安城中,李建成、李元吉的势力更占优势,李世民无论从法理、实力还是从人际关系上来讲都处于劣势。
这一场争斗,李世民本来是必输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