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爱荷花的是谁?有人可能立即会想到周敦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以花自喻,多么高洁的品性啊?!
但是,最最痴迷荷花的,却未必是他。而应该是写下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
说起杨万里,他在每个季节都写下了荷花诗,比如出刚才所说的写于初夏的那首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此外,在盛夏送别友人之际,他还写下了另一首著名的荷花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到了秋天,他又写道: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
唉,果然是热爱荷花到痴迷啊,可是,你以为他仅仅只是赏花、看花吗?不,他还梦花呢。因为对荷花热爱到极致,他便在梦中梦到了荷花,梦醒之后还写了阙词,便是那阙著名的《昭君怨·咏荷上雨》,词云: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词一开篇,就点明了自己是在做梦,梦到什么了么?梦见了自己在西湖上信船游动。作者的目光这时已经被别的东西吸引了,他在贪看着什么呢?不是年少,而是荷花。
这时,忽然一阵急雨打落在船篷上,可见,作者乘坐的并不是一般采莲女所撑的渔船,而是浙江的乌篷船。这一阵雨声,从现实世界打落到梦境,把作者拉了回来。这让他不免失望沮丧。但是很快他就又欢喜起来了。因为他看见了屋外精彩的一幕: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果真是优美啊!
同时,这次他不仅是对荷花的静态描写,而是把整个过程都记录下来了。他看见:雨点洒落在荷叶上,触碰到荷叶跳开,就和一粒粒珍珠一样,那么晶莹,那么通透。它们有的溅落到池塘里,有的因为反弹,留在了荷叶上。那些留在荷叶上的水珠,它们聚集在叶心,因为叶子清新碧绿,让它们看起来就像一窝水银。作者看得正是出神,忽然,荷叶承受不住,失去平衡,将那一窝清波泻入到池塘。多么美丽,多么自然!
其实从北宋开始,江西诗派的诗作风格就已经成了大多数诗人的学习目标。他们效仿老杜的浑厚严谨,句句皆有出处,字字都是典故。而杨万里,一开始也是受这种诗风的影响,这与他从小所受教育有关,但他能够跳出这种禁锢,从而自承一派,这亦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关。
杨万里八岁丧母,他父亲对他的教育不可谓不全面。不仅照顾他的饮食,教他诗文,还传播给他“贫贱不能移”的宝贵精神。据说他的父亲杨芾虽然挣不了几个钱,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但却极爱买书,十年便藏书数千卷,这便为杨万里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除此之外,他还送儿子去拜著名的学者为师,像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除了广泛地向前辈学习,杨万里又下定决心,要超出前辈。他说:“笔下何知有前辈。”(《迓使客夜归》)又说:“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跋徐恭仲省干近诗》)
也正是他的这种不肯傍人篱下、随人脚跟的开拓创新精神,终于“落尽皮毛,自出机抒”(《宋诗钞诚斋诗钞》),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多么地新奇别致;“聚作水银窝,泻清波。”多么地精细流畅。也许,这就是杨万里的特点,这就是“诚斋体”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