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3

图片发自简书App


午二、結名遍滿(分二科) 未一、初義

【如是四種所緣境事、遍行一切,隨入一切所緣境中,去來今世正等覺者、共所宣說。是故說名遍滿所緣。】

  「遍滿所緣境事」這一科裡面分五科。這第四科是解釋,解釋裡面分二科,第一科是「辨相」,這一科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別辨四種」,就是個別的說明四種所緣境的相貌,這一科已經完全說完了。現在是第二科「結名遍滿」就是結束這一段文,解釋為什麼名為「遍滿所緣境事」。這一科裡分二科,第一科「初義」,就是用二種解釋,第一個「義」的道理來解釋「遍滿所緣」的名字。

  「如是四種所緣境事」,「如是」指前文,前面說明了「四種所緣境」的相貌,這四種所緣境為什麼名之為「遍滿所緣」呢?「遍行一切」所緣境事,從開始修禪,從開始修止觀就是「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由於你這樣修行的關係,就進入到見道,就是「事邊際所緣」就是修道了,修道最後圓滿就是「所作成辦所緣境事」,這樣子就是「遍行一切所緣境事」了。就是一開始修行的到最後成功,所有的所緣境都包括在這裡面了,所以叫做「遍滿所緣境事」,這叫做「遍行一切」所緣境事。「隨入一切所緣境中」,這個「隨入」這裡邊有點事情。這個「遍滿所緣境事」,後邊又有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還有其它的這三種;這四種所緣已經全部包括在內了,為什麼還有那三種呢?「隨入一切所緣境中」,那三種隨其所依,也入於這四種所緣境裡面了,所以也就是完全包括在內了,是這樣意思。

  「去來今世正等覺者,共所宣說」,前面這一行,就是包括了一切由凡至聖到最後圓滿,包括了一切所緣境事都在內了。這樣的所緣境事是過去的佛、未來的佛、現在的佛「共所宣說」,共同的都是這樣開示一切修行人的,所有的修行人都是聽佛說這樣的開示的,都是這樣講的。「是故說名遍滿所緣」,所以這個所緣境事的名字叫這個名字,叫作「遍滿」,就是普遍圓滿的、而無所缺少。

  這段文說這個所緣境事是佛說的,佛這麼開示的;那麼我們若想要修行的人,我們對於佛說的所緣境,不睬這一套;我另外去想出來一個所緣境事,那個事對不對?

《披尋記》九四頁:

《如是四種所緣境事等者:此說四種所緣境事,謂即有分別影像,乃至所作成辦。如是四種於所知事次第現前,是名遍行一切。於淨行所緣乃至淨惑所緣,隨應能入,是名隨入一切所緣境中。》

  「如是四種所緣境事等者:此說四種所緣境事,謂即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所緣境事、所作成辦所緣境事,這四種。「如是四種於所知事次第現前」,這「所知事」就是所緣境,就是按照「次第出現」,最初是有分別影像,然後無分別影像,然後乃至到所作成辦,「次第出現」。「是名遍行一切」,遍行一切所緣境事。

  「於淨行所緣乃至淨惑所緣,隨應能入,是名隨入一切所緣境事」,這個前面標出來這個所緣境的時候,標出來四種;「遍滿所緣境事」、另外還有「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還有這三種;說那三種就是「淨行所緣乃至淨惑所緣」,「隨應能入」,隨其所應也入於這四種所緣境事裡邊;就是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所緣,所作成辦,也入在這裡邊。「隨入一切所緣境中」,所以這四種的所緣境,這遍滿所緣境實在是無所缺少了,所以稱之為「遍滿」。

  這是第一個道理,解釋「遍滿所緣」的名稱。下面第二個,第一個是解釋。

未二、後義(分二科) 申一、釋

【又此所緣遍毘缽舍那品、遍奢摩他品、遍一切事、遍真實事、遍因果相屬事,故名遍滿。】

  這底下解釋這個「遍滿所緣」的名字。「又此所緣」,又這個「遍滿所緣境」裡邊說的這個,這修行人你在靜坐的時候,你這個所緣境是「遍毘缽舍那品」,普遍一切在修觀的時候都是用這個所緣境。「遍奢摩他品」,也普遍到一切修止的時候的所緣境,也是的。「遍一切事,遍真實事」,遍一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一切事」。普遍「真實事」,就是不是虛妄的,那就是圓成實性了、「遍真實事」,這就是那個「事邊際所緣境事」。「遍因果相屬事」,由修因而得果,就是「所作成辦」,也都包括在這裡邊。「故名遍滿」,所以為它立名字叫作「遍滿所緣境事」。

  這是解釋。
(2018.5.2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