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寿禅师生活的时代,天下无师不禅,延寿禅师认为修禅容易导致狂妄,便强调要禅净双修。他赞同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觉得这个挺好,认为神秀开了两只眼,而本来无一物的惠能只开了一只眼。由于其在当时佛教界的影响力很大,这样的见解引起了很多问题。这一只眼是大定乾坤眼,是顶门金刚眼。尤其是密宗,在修行的时候,如果眉心位置的眼开了的话,就是第三只眼。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别具慧眼”的“眼”。这个真正见悟之眼,克勤禅师(两宋之间禅门领袖,不是李克勤)在其《碧岩录》里写道能“坐断十方,壁立千仞”。
刚刚学佛的人,对佛的理解还比较浅显,所以要慢慢学习,渐渐深入,不断精进,按照佛经所说的去意会,这时他跟凡人一样,能看到“有”,待到修到了那种高度了,就既能看到“有”,又能看到“空”,从这一点来说,大通秀禅师具有两只眼,这是他高明的地方,而惠能只有一只眼,看“空”,是第一义谛。现在大家都知道五祖将衣钵传给了惠能,但当时没什么人知道惠能,天下大捧的是北宗神秀,东西两京(今洛阳与西安),唐朝二帝(唐高中与武则天)皆封神秀为国师。神秀上朝时,都是被人用软垫抬着,武则天在一旁跪拜。两人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
当六祖三更入室,五祖将衣钵传给他,并说:我船都给你预备好了,现在你赶紧逃。师徒二人走到了一条河边,五祖正打算帮六祖划船渡河,六祖谢绝了,并对老师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惠能听从老师的话,一直向南逃跑,五祖回到寺庙,三天不开课,是为了给争取弟子逃跑的时间。三天后,大家发现真相了,于是一路追去,尤其是神秀门下的弟子,誓将衣钵抢夺回来。不难想象,一旦六祖露脸,神秀的弟子们是不会轻易放过惠能的。所以六祖在怀集(今肇庆怀集四会一带,当时弘忍指示惠能“逢怀则止,遇会则藏”)隐居15年,躲避风险,同时修行才观,待因缘成熟后才出山,前往广州法性寺(现光孝寺),并已“风幡之辩”震惊禅界。
这“风幡之辩”就是六祖十五年来修的成果,悟不难,难得是悟后起修。人生好比是一座黑屋,我们从这个门进来(出生),从那个门出去(去世),其他的宗教说:我是光,跟我走吧。于是人们就跟着光走。佛教不是这样的,释迦牟尼说:这儿有开关。这开关只有我看得见,我告诉你们怎么找它。一旦找到了,一按下去,满屋子都亮了。这就叫“enlightment”。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我这一生,从生门到死门是这么个走法:从生门进来,先到哪个座位,再到哪个角落,是不是要贴着墙走,需不需要上讲台等等,一目了然。佛,讲了四十九年法,就是为了告诉众生怎么找到这开关。
左边的人告诉他开关在右边,右边的人告诉他往左边来点,高个的人让他弯点腰,个矮的人要他踮些脚。为什么一些佛法看上去,读起来互相矛盾,是因为要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慧根,不同的机缘,说不同的法。悟即止修,这是很麻烦的,悟了只是明白了,也容易陷入狂妄,若不去修,还是解脱不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读书学习一定要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主见,是要让古人说的话来为你的心得做注解,而不是你去拾古人的牙惠。
六祖蛰伏十五年后前往广州光孝寺,一天,风起,幡动,见两师父互辩不止,一个师父说这是风在动,另一个说不对,这是幡在动,此时慧能上前说到: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师父们一听,这见解高啊,来者肯定是高人,于是向主持印宗法师汇报。印宗法师一听,立即迎见惠能,惠能将五祖所传衣钵现出,印宗立即安排仪式,为惠能剃发,并拜为大和尚,请说佛法,这时天下才知道惠能。在此之前,南禅一直单传,至此弘法开始,一花开五叶,悟道弟子八十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