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双骄》(又名《小鱼儿与花无缺》)是古龙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我不是武侠小说的忠实粉丝,但古龙先生笔下的武侠小说也是知道一点。
可惭愧的是,没有早些拜读过这些经典,别人那时提到的某部著名武侠小说里的主人公我也不知其所云。
最近看了一下影视剧《绝代双骄》,我从电视剧里捡起了对这部小说的回忆,也感受良多。
在当前很多经典作品都影视化了,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第一,对于那些难以捧上几本书去了解一个故事的人,小说影视化是一个很好去知道和体会经典的有效途径,当然,前提必须是这些影视作品不辜负原著,呈现出良好的屏幕效果。
新版的影视作品《红楼梦》就让有些观众难以下咽了,就个人而言,87版的《红楼梦》是除去原著之外的又一个经典,这单从拍摄时长就知道制作人的用心良苦。这便是影视剧不辜负原著的体现。
第二,绘声绘色的影视剧是经典的原著的分身,它是经典进一步传播的一大推力。
我小时候看了很多影视剧,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神雕侠侣》,小龙女白衣飘飘的画面至今还留在脑海里,她和杨过的故事大多还是记得的,因为我看了不止一次。
当时并不晓得这是由金庸先生的小说改编而来的,但恰恰是这样的童年记忆最为深刻。
也许很多年后白发苍苍,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但唯独是儿时的记忆,栩栩如生。
这就是经典影视剧的魅力,与其说原著成就了这些影视剧,还不如说这些影视剧是原著流传的助力。
说到底,纸质经典影视化不排除有一些硬性缺点。
就拿《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来说,她初次在贾府登场时的外貌描写,可是让人难以真正得知林黛玉的长相。
因为这里的描写是十分的朦胧,作者应该是作了模糊化处理的。
类似“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此类描写就很难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出来了。
换句话来说,即便影视剧中相对应的人物能够表现出这些书中的模糊描写,这也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力。
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影视剧的呈现是编剧和演职人员对原著描写想象力的体现,这是他们用他们的想象力具体化了其中的人物,这并不是观众自己的想象。
总的来说,名著影视化瑕不掩瑜,越来越多经典以影视剧的方式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痕迹,这也是这个时代发展的标志。
接下来说说《绝代双骄》。
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善良的心不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它原本的面目。
小鱼儿和花无缺本是孪生兄弟,因为父母惨死和他人的用心不良,两人被挑唆,都把对方看作仇人。
生活在移花宫的花无缺从小苦练移花接玉等武功,只为有一天找两位宫主口中的仇人江小鱼报仇雪恨。
两位宫主可谓是因情转恨,尤其是大宫主邀月,至死方明白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多么的荒唐。
花无缺找到了江小鱼,并不直接就报仇,在与江小鱼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了解到江小鱼并不是十恶不赦,反而识别了他的善良。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芳华》里的一句话;“最不被善良对待的人,最能珍惜善良,也最能识别善良。”
花无缺又何尝不是呢?他虽然在金碧辉煌的移花宫长大,虽然学着最上乘的功夫,但是两位宫主却从未真心待他,要不然花无缺怎能连生日是什么、怎么过都不知道呢?这还是从小长在恶人谷的小鱼儿教他怎么过的生日。
这一个情节就十分具有戏剧性了,恐怕是作者的巧心独运,为的是突出看似光鲜的花无缺其实是有很多缺陷的。但是,有缺陷的花无缺恰恰是人物形象可信的证据,因为这世上并无完人。花无缺的善良幸而没有被铁了心肠的宫主所玷污,她们冰冷的作为没有浇灭一颗赤红之心。
小鱼儿扬言是恶人之首,可他一系列被披上狼皮的行为却是善良的举动。
即便在恶人谷这样一个污浊的环境长大的孩子,他的善良,也并没有泯灭。
小鱼儿爱捉弄人,一方面是不想让恶人们看出端倪,另一方面是对他们的报复。即便如此,在恶人们有危险时,他也会奋不顾身,因为,他懂得报恩。
在最后知道了恶人们的圈套,他很伤心,说:“即便你们叫我去无牙宫,我也会去的。”何必如此试探呢?
两兄弟最后知道了真相,紧紧地抱在一起。这是一个隔了十八年的拥抱,亦是善良之心相互碰撞的回归。
《绝代双骄》最后神医万春流对小鱼儿说:“酒有没有毒不重要,关键是人心没有毒。”
在茫茫人海里,没有毒的人心的确难能可贵,愿你我都有一颗“无毒”之心。
原载于公众号『书很慌』,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