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革故鼎新”等十个“中国古语”,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党员干部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力军,要从“中国古语”中汲取智慧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赓续精神血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从“天下为公”中汲取“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的信仰力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礼记》中理想的“大同”景象,指百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社会欣欣向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曾引用这句话,表达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斗追求的崇高理想。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着初心信仰,并以此作为精神支柱,取得了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个又一个硕果,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粮食十八连丰带来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均取得巨大成果,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制定了新的中心任务。党员干部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从“民为邦本”中汲取“全心全意、无坚不摧”的为民力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在,老百姓生活安定,国家就会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这句话,强调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才能使我党执政基础坚如磐石。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50多到9600多万,从积贫积弱到富强民主,我们党始终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抗战时期的“窝窝头”,淮海战役里的“小推车”,救治伤员的“沂蒙红嫂”,人民群众将党“捧”在手心里,这份恩情中国共产党人不会忘却。非凡十年,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创下一个又一个奇迹。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员干部必须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性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在新征程上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从“革故鼎新”中汲取“自我改造、自我革命”的奋进力量。《周易·杂卦》记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意思是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勇于自我革命,成为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成为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里给出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即“让人民监督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党的历史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回望来时路,我们党之所以能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坚持敢于斗争、勇于自我革命,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党员干部要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能力,始终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壮志,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