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平
花白相间的头发,瘦瘦高高的个子,温暖慈祥的眼神,和蔼可亲的笑容,虽年过花甲,却依旧精神抖擞。他就是吴江区八坼小学的退休老师沈春明,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共产党员。
熟悉沈老师的人都知道,他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在教育岗位上默默奉献了三十多年。多年来,他初心不改,扎根乡村教育事业,无愧于共产党员的身份。
沈春明老师于1973年毕业于吴江中学。当时,作为高中毕业生的他,本有很多选择,可是他毅然放弃了优越的条件,于次年2月,来到生他养他的八坼汤华村,扎根乡村,当了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那时乡村教师紧缺,老师大多是“语数包班”,有的可能要同时教好几个年级。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沈老师总是乐呵呵地接受,从没有半句怨言,从1974年到1998年,这长达20多年的时间,他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为乡村的教育事业发挥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他说:“既然当初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应该为自己的事业奉献青春。”
1998年,因为工作出色,沈老师被调至八坼中心小学任教。当时的八坼中心小学,总务主任面临退休,学校缺少一位管后勤的老师,校长随即找到了沈老师,希望他担任这个工作。虽然离开自己的学生,离开一线教学,沈老师有些许的不舍,但想到哪里都是为教育事业,于是欣然接受了这一安排。
作为学校的总务主任,每天早晨,他总是第一个到校,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如果不是把学校放在心中,不是把教育事业放在首位,谁又能做到如此呢?他每天穿梭于校园,小到分课本发牛奶,大到换玻璃修水管,沈老师全部亲力亲为,为学校省了一大笔维修资金。
在当总务主任的几年间,沈老师从一介文弱书生,发展成为了一名全能的修理工。哪个班级灯不亮了,打个电话给沈老师,立马解决;哪个楼层水龙头坏了,只消和沈老师打声招呼,沈老师一会儿就能把它修好。那时,教室办公室装的都是钢窗,玻璃碎掉是常有的事。每次沈老师换玻璃动作是那么娴熟,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玻璃厂派来的熟练工呢!每个周末或寒暑假,沈老师更是顾不上休息,隔三岔五就到学校来转转,每间教室每个办公室查看,生怕自己有什么工作没有做好,影响学生学习和老师工作。
他总说:“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为人民服务。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是我的职责,我们这些工作都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没有沈老师这样无怨无悔地付出,我们又怎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呢?为了给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沈老师任劳任怨,甘愿当个教育的“后勤兵”。
2011年2月,是沈老师退休的日子。在学校干了大半辈子,是该享享清福了。本来,他已经安排好了退休后的生活。可是学校当时教师紧缺,校领导希望沈老师再干上一学期。看到校长为难的表情,他欣然应允留下来。
于是,那些日子,我们每天依然能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早早地到校,忙着帮班级学生分牛奶,忙着检查维修,忙着搬东西干杂活……虽年过花甲,可看上去似乎比原先更精神,干活也更带劲了。
现在,退休后的沈老师,依然没有闲着,他和其他几位退休教师一起积极参与到关工委“尚美爱心工作室”的活动中来。他心系学校,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比如,以前没有“五点钟学校”,为了解决一、二年级学生放学后无人接送、无人看管的难题,沈老师主动提出,把这些学生集中在“尚美学堂”,由“尚美”爱心工作室的成员协助学校看管,从而解决了这部分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他的善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没有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没有动人耀眼的闪烁光环,沈春明老师就这样在教育岗位上坚守了数十年,把一颗赤诚的心献给了吴江的乡村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