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母亲去世,今天需要上市殡仪馆吊唁。
需要结伴去的几个同学中,一个上午脱不开身,只能下午去。我想下午去也好,上市殡仪馆路不近,往返需要三个多小时,回城后是晚饭时间,正好聚一聚。
不料,市里同学来电话,说市殡仪馆下午关门时间是4:30,让我踌躇了半天。
后来想想,这还真是个人性化的好办法。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到殡仪馆吊唁,是生者对逝者的尊重,礼节绝不能免。
一般来说,红事可以随个礼就算了,但白事,除非实在走不开,都要去鞠个躬。
我们这里的白事,是先在逝者灵前三鞠躬,事主磕头还礼,管事人带到账桌前,上礼后,发一块白布,开车的发一串鞭炮,和事主告别后,返程。
和红事比较随意不同,白事的讲究很多。比如,事主鞋不能穿完整,必须拖拉着;来客人要磕头,见人低三辈;和来人说话时不能坐在凳子上,只能蹲着等。
原来在农村,白事的环节更多,什么盛敛、报庙、送魂、封口、移灵、出殡等等,能把事主折腾个半死。
身体遭些罪也没什么,关键还是花费。
邻里乡亲们来帮忙,烟要吸饭要吃酒要喝。烟酒买什么档次的?不能比别人差,否则多没面子?要唱戏,要找歌舞团,要请响艺班子,要点烟火。别人都办了,咱办不起?不能让别人说咱穷!
棺材需要最好的,前几天谁谁的寿材花了七千,咱怎么也不能低于他!日子紧巴点没什么,老人下葬怎么也得风光些。
互相攀比的结果,造成相当大的浪费。有的家办一场白事下来,不伤筋骨,可有的家死要面子,反累些饥荒。
更有甚者,在老人生前不舍得让老人吃个烧鸡,死后却愿意花大几千元来放烟火。为什么?让老人吃烧鸡,别人看不到,现在放烟火,排场大气,别人怎能不眼热?自己也倍面子!
这些人心里很清楚,唱大戏可不是让死者听的,所有的戏都是给活人演的。
这几年政府下大力气搞移风易俗,正是应时。厚养薄葬,把好资源用在养老上,为老百姓办了件实事。
现在更简洁。家里老了人,送进殡仪馆,客人吊唁一天,遗体告别半天,之后火化,安放好骨灰盒,等于入土为安。
殡仪馆4:30关门,更人性化,让事主得以充分的休息时间。谁知道老人生前的抢救,怎样让事主疲惫不堪?
无论红事白事,都是人多了好,显得很有人脉。尤其是一般的平头百姓,过事时若家里人很多,绝对能说明这家人的厚道,人人心里都有杆秤。
当官的不在此列。那些密密麻麻来的客人,眼里只是你头上的帽子,一旦被打回原形,门可罗雀在意料之中。
提前关门还有一个好处,即便逝者生前好友不多,在集中的时间内,也显得人影绰绰,倍添人气。
不管怎么说,礼节有,避免烦琐,简洁高效,就是彼此两安,同时也是制度的成熟,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