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看李子旸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说,什么是“官僚主义”。这个词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什么态度傲慢啊、效率低啊、组织臃肿啊等等。但是李子旸说,这都不是官僚主义的核心特点。
它的核心是:把一件件具体的、个性化的事,纳入到官僚体系的工作方式和节奏中,转化为开会、写文件、请示报告、上传下达等等程序性的事务。
那官僚主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面对复杂事务的时候,任何一个人都承受不了那么多的矛盾压力。那怎么办呢?就要把责任从个人身上甩到组织和程序上。好处是减轻了个人面对的压力,代价是效率变慢、敏锐性下降。
我们其实可以对照检查一下自己:如果我在做一件事情,不管是工作还是吃饭,只要我对它丧失了个性化的觉知,只是走一次例行的程序,那我就是对自己在搞官僚主义。
梁宁老师有一句话,说得是真好。她说:“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而是本能;感性的反面不是理性,而是麻木。本能的人不会成功,麻木的人不会幸福。”
你看,我们平时往往都是在理性和感性这两端之间找自己的状态:我是理性一点好呢?还是感性一点好呢?但是梁宁老师这段话,算是让我们醒醒:很多自以为感性的人,不过是追随自己的本能,好吃懒做、喜怒无常而已;很多自以为理性的人,不过是对世界的感受麻木,没有感受,不会感动而已。
所以,理性和感性这两个词,不是我们生来就有的品质,那是我们要向上提升自己的两个通道:用理性来纠正我们的本能反应,用感性来激发我们麻木的心灵。
那都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经历很多历练,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拥有的品质。而且,我们完全可以既拥有理性,又不缺感性。
昨天是说事,还是说人。想到一句话,眼里要有人,心中要有事;心里有人,眼里要有事。不管怎样,让他人感到舒服,接受,还可以理解。出发点是好的,还是要结果好的。不同情况下表达方式不一样。
在求同存异的情况下我们还能,我们是被通化居多点。
明天的问题,固定话,和创新是哪个更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