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庸》中有句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任何事,提前做好准备,往往更容易走向成功。
提前做好准备,可以为成功增添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动之前做好充足准备,可以事半功倍。说话前做好准备,便能思路清晰妙语连珠;做事前做好准备,便能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写作前做好准备,便能才思泉涌一气呵成。空闲时,锻炼身体,养精蓄锐,做好精力管理,才能在困境时有毅力坚持下去,奔向成功。
提前做准备是提前做好规划,谋定而后动。忙碌时,不要忘了抽出时间,对事情做一段规划,做好时间管理;喧嚣时,不要忘了保持冷静,对事物预先有个主张。未雨绸缪,遇事方从容。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至黄州,俸禄也随之降低。看着一家老小,苏轼决定提前做准备,对钱财进行规划,他先规定好一个月的生活费,然后在月初分成三十份,再挂到屋梁上,每天清早,挑下一份,作为当天的开支。如果当天没有用完,便用来招待客人。除此之外,苏轼还向衙门申请了一块地种粮食,开启了开源模式。自此,苏轼才不再担心家人的温饱问题,也开始从容生活,静心思考人生。提前做好规划,才能在遇到事情时,运筹帷幄,从容应对。
提前做准备是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唐朝名相房玄龄说:“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一个懂得居安思危的人,必然是目光长远之人,能够看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并提前做好准备。一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康熙年幼登基,14岁亲政,面临着鳌拜等权臣的霸权和平西王等藩王的威胁,内忧外患。于是,康熙选取了一批体格健壮的少年,假装每日沉迷于少年玩乐,实则暗中日日训练,增强实力。等到时机成熟,少年们群起而上,出其不意,生擒身经百战的鳌拜。试想,如果不是康熙早做准备,又怎么能斗得过鳌拜这个老狐狸呢?老人常说,天晴时带伞,不饿时带干粮。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现在的年轻人也逐渐意识到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经济繁荣收入稳定时,留出应急储备资金,提前做好准备,等到经济不景气面临裁员失业时,方能有勇气和实力度过低谷期,等待下一次事业的腾飞。
提前做准备要留出提前量,凡事先一步。早上上班时,早出发十分钟,可以欣赏路边的美景,感受一下清晨的阳光,嗅一嗅街边的烟火气,即便路上堵车,也能从容地走进办公室,微笑着和同事打招呼。凡事提前做准备,不仅是处世的智慧,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小事提前准备,是对自己负责;大事提前准备,是对他人负责。组织会议活动时,提前到现场检查调试设备,熟悉场地,做好会前准备,避免一些常见的状况,即使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也能更好地做出应对。留出提前量,要主动做一些冗余,凡事先一步,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个提前做好准备的人,懂得做好大局规划,凡事先一步,有远见,有担当,离成功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