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它已经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个领域。
如果农村经济发展了,但精神文明发展跟不上,村民缺乏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就会游手好闲、坐吃山空,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这有着很多活生生的例子。例如在发达地区,农村普遍有分红,田地可以租给外地人耕种,却因为意识问题,造成赌博、吸毒、不务正业、惹是生非等问题。农村的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单要在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需要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振兴乡村文化。
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把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会形成一张独特名片。
一、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在振兴中保持特色
地方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每一个镇的文化特点,然后有计划、有特色的地发展。对于本地文化载体,要把建设和保护有机融合。一是对于传统文化实物,如传统村落、古建筑群、祠堂、庙宇、树木等,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和文化宣传载体,同时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修旧如旧,专人管理。二是对于非物质文化,要有影音、文字等形式整理记录和宣传,对传承人有一定的支持,通过文化课堂、文化月等形式传承好。三是把文化资源作转化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助力,在振兴的同时彰显本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
二、提高农村人口文化水平
城市与农村除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有文化水平的不平衡、获取信息的不平衡,因而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必须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要在农村中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监管农村学龄少年儿童的入学情况;还要成立了专门基金,为村民开办各类培训班,帮助村民提高就业能力。古代,祠堂有着督促、资助同姓子弟上学的功能。如今,不少地方宗族也重视文化教育,会对奖励考上大学的族人实施金钱奖励,这是值得肯定的。增城有着浓厚的祠堂文化,应该加以利用。
三、发展传统乡治培育文明之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育文明之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三个关键。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农村治理的好经验,不少大儒都对“乡治”有过实践,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往,传统乡村社会主要是自治,有着共同遵守乡约。乡约,即乡规民约的意思,它合符儒家的德治理念,在乡村社会的自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发挥乡村情感的作用。
乡村中邻里互助的社会关系、祖先崇拜的仪式和庙会、乡村戏剧的热闹,这些规则、仪式和活动将乡村生活的居民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乡村社会。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除了打感情牌,地方政府还要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优惠政策及补贴,让更多的人才留在乡村,这样才能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