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牢牢把握了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把农民、土地和战争相结合,拉起一支为人民自身长远利益斗争的军队;一个是“把支部建在连上”强化党对军队的全面管理,并努力提高全军素质,通过思想来武装军队。在此基础上,解放军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总能在与敌人的较量中,找到一套独特的打法,因此不断取胜。
共产党把“农民”“土地”“战争”三个要素紧密结合,其实是把广大官兵的个人利益、家庭利益、阶级利益相结合,因此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从军观念和战争观念。
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对土地改革和战争胜利的关系做了阐述:“为什么能够组织这么大的军队呢?就是因为在这一万万六千万人中间进行了土改。”“要肯定这个伟大的胜利,有了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这个胜利。”
对比一下,国民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城市工商业上,而不是农村、农业和农民身上。而共产党则把“农民”“土地”“战争”结合起来,通过农村来包围城市,因此队伍越打越壮大。
毛泽东打过一个比方:“一个人活着要有心脏,心脏强壮,摔打一下皮肉无关紧要。党支部就是连队的心脏……把连队党支部建好,让连队的心脏坚强地跳动起来,才会使党的血液,流遍我们这支部队的全身。”
连、排、班是军队系统的基层组织,三湾改编之后,解放军逐步做到了连有支部、排有小组、班有党员。这时,党的组织管理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军队肌体的各个部位。
只有每一位士兵都知道自己在为本人和本阶级的解放而战,军队才能保持高水平的战斗力。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军队比起来,论士兵整体素质,解放军要远高于国民党。
美国急于从朝鲜战场抽身,以免影响它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志愿军便采用“边打边谈”的策略,推动战争走向结束,然后集中力量用于国内经济建设。
在这期间,中共中央也在坚持“边打边建”的方针,也就是把战场作为演习场,以实战锻炼各技术兵种,尤其是特种兵。正因为有了这场与高手过招的艰苦战争,人民解放军的特种兵建设,才从很低的起点上起步,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军事科技水平的差距。
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胜利,我们常常拿“以少胜多”含糊过去。其实,世界军事史上根本不存在纯粹的以少胜多的情况。战场上的任何正面交锋,一定是实力的比拼。所谓的“以少胜多”,其实是把总体上“以少敌多”的劣势,转化为关键局部“以多敌少”的优势。
就拿解放战争来说,人们常说的解放军以少胜多,具体情况是,国民党军队整体实力强大,但过于分散。所以,相对较弱的解放军,集中力量,在关键局部取得相对优势。一个又一个小的相对优势,汇聚为全局优势,最终实现了解放军的胜利。
但我们更要看到,解放军在战场上打出自己的节奏,不断地“以少胜多”,靠的是高水平的组织、管理方式。通过把“农民”“土地”“战争”相结合,让人民子弟兵为自己的长远利益斗争,所以解放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通过“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以及对士兵知识教育,农民武装力量转变为组织有序、信念坚定、素质较高的正规军。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人民军队便在实践中探索规律,边战边改,边建边改,愈改愈强。这或许正是“解放军为什么能赢”的深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