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知】
最近发现自己有两段对比性很强的行为。A领导和B领导同样都是开会才能碰上的大领导,但是我在两位领导面前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路上偶遇A领导,自己会担心不知道说点啥,参加A领导的会议时,自己不是在溜号就是不发言,必须要发言时,每次自己说出来的内容都会感觉自己糟糕透了。对于B领导在的场景,无论开会发言,还是结束会议后的闲聊,从未有不舒适感,而且每次说话自我感觉表现都是120%发挥。
你有过这种经历嘛?自己也很好奇,同样一个我,在类似的事情面前自己的行为却大相径庭,到底是什么导致我的行为差异呢?
李松蔚老师提到认知三角形,认知、行为和情绪,它是三个相互关联,又彼此影响的心理变量。在这三个变量当中,情绪和行为我们最熟悉,也最方便观察。相对最不容易觉察的是认知。不是因为它藏得深,而是它太浅了,太自然了。人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想法,太常见了,反而让人觉得是顺理成章的,自然而然的,所以意识不到。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打过一个比方,说认知就像呼吸,人们很少有意识地呼吸,但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认知也是一样。这个隐蔽的环节,是三角形最重要的一个顶点。
原来是我的认知也就是想法决定了我的行为。A领导从未正面给我们反馈过,我从心底里认定他从来看不上我们,对待他说的话也也从未认真的去听去思考过,所以表现出的行为也是无法让人可以给予肯定的地方,进而又影响了我的想法:他在的时候,我是做不好事情的。
对于B领导,最初因为找领导签字敲错门,B领导非但没有给脸色,还热心的帮忙指了具体方位,第一印象特别好。后来有幸参与B领导的大项目,每次会议听说B领导参加,思想上就很绷了一根弦,每次都是打起十二分精神,所有B领导的要求,关注的重点全部记录在心。每次的汇报也屡屡被肯定,自己感觉也特别棒。自己的行为反过来强化了自己是可以胜任这项工作的认知。
想法到行为就是这样形成了一个闭环。
之前在小区里面遛娃的时候,记得有次我们家小家伙说:“我是个差生。”我当时没啥反应,但旁边有个妈妈突然警铃大作的立刻打断他,说:“不要这样说啊!”。身为亲妈的我当时觉得一句话而已,没有必要吧。现在想来,那个妈妈一定是知道认知影响行为。如果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注意到这些想法,就如同今天我注意到我在A领导面前觉得自己很差劲这个想法一样,停下来,关注它,研究它,最终改变他。
我想跟小家伙说一句:你为什么这么想呢?
对待自己,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会觉得很差劲呢,什么情况下我行为会更积极呢?
【育儿日常-立规矩】
自己一直摇摆在立规矩养成好习惯和尊重孩子交给他自主权之间,不知道哪里才是最合适的边界。
距离4月24日给娃立完成作业才能出门玩的规矩。今天是第4天,下午接到娃的电话嘀嘀咕咕问我:“可以出去玩嘛?”知道他还没有完成作业后,我肯定的回答:“嗯,我知道你想出去玩,可是不行哦。”可是娃一直在电话嘀嘀咕咕不肯挂电话,无外乎是:我就出去,你能怎么着。我想这也不是事儿啊,说多无益啊。瞟了眼时间,来了灵感:“嗯,你说的我都听见了,我现在要准备去赶班车了,那先再见啊”。
回到家发现小家伙竟然不在家,奶奶说下楼玩去了。心里咯噔一下:天啊,规矩立不住,怎么应对?要惩罚嘛?怎么惩罚?脑子飞速运转,我这规矩立不住嘛?我没有尊重他的自主意识嘛?迅速把这个规矩的利弊梳理了一遍,觉得应该没问题啊。没一会儿,小朋友满头大汗,滑着滑板车就回来了。
我:“你作业做完了嘛就出去玩了?”感受到我的敌意的小朋友回了句:“哼,没写完”。
我:“我今天还给你买了午餐肉,那就别吃了。”突然作业本就甩过来了,“哼,我就知道你们(不信任我),我作业写完了”。
妈呀,我这颗心又落地了。忙挽救一下:“妈妈知道,你是个言而有信的人”。
哈哈,今天有惊无险,后续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