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我已经没房票也没买房钱了,但我还是忍不住关心楼市。
昨晚上网查了一下2020年上半年我看过的小区的房价,发现普遍已经涨了25%左右。关键是,放出来的房源少到可怜,可选择余地并不大。
之前“瞎猫碰死老鼠”,预测对了广州楼市的短期趋势,也对找我问询的朋友提议最迟要于2020年8月底买定,但是,有人行动迅速,有人行动迟缓。行动迟缓的,看到当初看过的房子又涨了一百多万,现在还在观望。
不过,人要是一直能踩对点,也挺难的。
2020年上半年我卖掉的郊区的房子,到现在已经涨了二十万。我那时买入的市区的房子,大概涨了一百来万。那时候我看过,心动、还谈过价格但最终没买
(超出当时的承受能力,我又不敢冒险),涨了两百多万。我现在租住的这套房子,2020年上半年市场价1400万,现在涨到1800万。
每次踩点,我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之前我也写过自己在广州的买房故事,几次都只能抓到点上涨的尾巴。我的购房心态偏谨慎,不大敢做“高风险,高收益”的决定,有时还有拖延症。
这次着重讲讲与外地购房有关的故事。
有一年,我准备回家给父母买养老房,我首选昆明,但父母执意选丽江。我是投资思维,父母是面子思维(买在昆明,知道的我们买房的村里人不多)。我心想:两个城市都看看吧,这事儿不急。
我先是跑去昆明看房。当时昆明还没限购,平均房价也才七八千。我心想:搁全国范围来看,昆明房价简直就是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洼地啊。
房价上涨规律,有时会遵从“涟漪效应”。一个石头打进了平静的湖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涟漪,“落水点”水花最大,离“落水点”越远,水花越小
(上涨幅度变小),但只要“石头落水了”,就会形成上涨涟漪(房价下跌刚好相反,外围最先有反应,再波及“中心点”,但下跌幅度逐步减小)。
一个城市里,中心区最好地段的房价涨了,一圈圈蔓延开来,外围也会跟着涨。北上广深的房价涨了,若无特殊政策影响,二三线城市也会跟着涨。
人才是流动的,钱财也是,像水一样。人往高处走(去赚钱),但水和钱财往低处流(寻求增长空间)。
当时,北上广深城市的房价都涨了几轮了,而昆明房价还处于趴地状态。“外面的世界”已经涨那么多年,昆明房价上涨是迟早的事儿。
这个趋势,我判断对了,但是,我又死于执行力。
当时,我一朋友刚在昆明买了房,约我去看他们小区新开盘的楼栋。我一听有房子看,兴奋不已。结果呢?头天晚上我吃错东西了,第二天我上吐下泻,走不动道,直接躺进了医院。
一场病,让我心生倦意。躺在病床上,我心想:看什么房啊?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兜里那点闲钱,我还是留着备用吧,指不定哪天自己就得大病了。
急性肠胃炎一好,我就买了机票回了广州。再过一年,昆明房价上涨了一倍。我心想:“不好,昆明都涨价了,丽江也会涨起来,特别是几条高速路通了以后,我不能再拖延了。”于是,我火速只好跑去丽江,下手了一套。
现在想来,在昆明的时候,我准备去看房的当天要是没生病,像我这种看到房子就两眼发光的女人,说不定也就心动了,一冲动也就买了。一年后再把房子卖掉,所得的钱可以在丽江买两套。
去年,深圳重拳治理房价后,东莞房价涨幅几乎全国最高,但其实,早在2018年,我就有在东莞买房的念头。当时大湾区的概念已经很火了,我在网上溜达,查整个珠三角地区的房价。
我先是从南沙查起,感觉南沙虚火很旺,接着再一路查中山、佛山、珠海、惠州,最后查到了东莞。我比较了一下各地市的GDP、外来人口数量,再一看东莞的房价,觉得它有点被低估……
然后,我就开始在网上看东莞的房子,着重看地铁盘和学位盘,还约了中介准备去看……但后来我不是辞职创业了嘛,我心想:创业需要用钱,我要保有一定量的流动资金,要不还是算了吧。
这一“算了”,东莞房价就飙了起来,直接翻了倍,而且也开始限购了。而我创业一两年,公司仅能维持收支平衡,苦逼创业哪有炒东莞的房子赚钱。
最后,我只能安慰自己:
眼光有了,但胆量和行动力不到,那就不是我该发的财。命中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