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最近迷上了《他乡的童年》,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跟着主持人周轶君的脚步,我漫游了几个国家的童年教育,最终问出了一个问题: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你所在的国家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日本需要集体,所以从小教育孩子们不要给他人带来麻烦(故意设计关不上的门让孩子意识到离门近的人会冷,需要关好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现在也开始注重个体的感受。

芬兰注重个体与自然的关系,人来自于自然,也与自然融合。在社会与自然中习得知识技能技巧,注重个体的感受和学习过程,注重合作,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直接联系。拿着色卡在森林里找颜色,闻树木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我想到了“好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印度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人口多,拥堵,混乱,歧视女性,繁文缛节,但又充满野心和开放的气息,热爱舞蹈,喜欢问问题。印度的贫富差距是从等级和教育开始的,但不得不说,它鼓励孩子课上提问,鼓励和老师和同学辩论的方式引发思考,开拓思维,生成了多样化和与众不同的东西。

英国所谓的“精英”教育也很有意思——为社会服务。他们注重体育,培养自信和团结合作。注重提问,希望孩子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希望孩子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热爱并追随它。

新加坡,一个资源匮乏被迫独立的国家,却能够屹立在东南亚,从经济落后的贫穷国家到经济发达的旅游国家,这离不开他们的教育。国父李光耀带着他们认清现实,面对现实,绷紧身体,努力创造,成就了今天的新加坡。当时的现实告诫他们不能输,不允许自己犯错,只因为他们是需要严重依赖国外资源的国家,他们不得不通过学习与应试来筛选和拔高人才。但是他们也在改变,开始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罗马”。

中国曾经也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国家,所以我们绷紧神经,努力团结,不允许自己有一点儿不好。但是今天,我们的经济、科技都在飞速发展,也在考虑着什么样的幼苗才能适合这个变化的土壤。让孩子们牢记历史、不忘使命很重要,认识现实、自主发展也很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很重要,但科技需要创造、源于现实。所以没有创造的土壤,没有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怎么能有科技的进步?虽然我们的教育一直在进步,但纸上谈兵的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存在。改变,应该从教育开始,从课堂开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