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酱是东北的说法,就是做酱的意思。
合适的时候是在每年开春,农历四月,公历五月,天气马上就要完全热起来的时候。暖起来有助于发酵。早年间,缸也是稀有的。大概每家有三口缸,一个大缸装酸菜,一个小缸装酱,一个小缸装荤油(猪油)。如果再有两个坛子,一个装咸蒜,一个装咸鸭蛋或者韭菜花、辣椒末之类的,那么这才真的是一个过日子的人家。
东北的大酱,我熟悉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先炒再煮再磨、一种是先煮再做酱块。我家是第一种,性状味道和日本的味增类似。第二种朝鲜族人用的多一些,吉林东部人也多用此法。有些特殊的味道。下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前一年的腊月,要做酱引子,大概就是炒了玉米面,用水调和,做成半圆柱形的块。包上报纸防落灰,挂在室内的墙上,用屋里的温度逐渐发酵。开春时打开,上面都是绿色霉菌。不同地方的酱的风味不同,应该就是源于此。天气转暖。采买黄豆。挑去坏豆。
缸口蒙布捆好,不能让苍蝇进去。不能淋雨。在随后的一个月里,每天打酱耙子。时间在早晚凉爽时。酱耙子是专门用来把酱搅匀的工具。大概就是一根木杆顶端镶了一块方木板。不可以用钉子,因为酱里面的盐会腐蚀它.
每天坚持,酱才不会长毛不会酸。待一个月后发酵完成,一缸新酱就做好了。新酱有豆味,至秋季豆味才会完全消失。所以新酱和老酱各有风味。我最喜欢用新酱腌了两天的黄瓜。此味只有新酱时方有。不可多得。在城里做这些事颇麻烦。没有大锅炒,没有磨磨豆子,没有酱耙子。如今大家可以在超市买到各种酱。只是知道新酱之味者十无一二。楼上的阿姨见我倒腾豆子,猜我是下酱。问她,已然是不会了。但是她知此中味,特意把祖传的酱耙子送我,说会下酱的人不多了,要善用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