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眼手机日历,才发现今天原来是双十二,但是打开各大社交平台,完全没有任何词条提到这件事情。
这一人为创造出来的购物狂欢节,似乎完全销声匿迹了。
01 经济寒冬下的消费降级
回想起双十一和双十二刚刚兴起的时候,那时的淘宝和各大平台直播销售额破纪录,消费者的热情几乎达到疯狂的程度。
而双十二,一度被视为“年终大促”的购物盛宴,吸引了无数商家和消费者的关注。
但今年的双十二,已经完全失去了当初的热度。
这一切背后,反映的正是消费降级。
在经济压力、收入增长放缓、物价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消费者开始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减少对高端、奢侈品的消费,转而更加注重价格合理、性价比高、实用性强的商品。
简单来说就是“更省”。
过去,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更多关注品牌、品质和产品的附加价值。
消费不仅仅是商品本身,还有购物的愉悦感、身份认同和时尚感。
东西如何不重要,我在为情绪价值买单。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转向那些价格合理、质量过硬、性价比高的品牌。
02 消费环境套路复杂
双十二最初的设定,是为了与双十一形成互补,刺激年底的消费需求。
电商平台通过大幅度的促销活动,如满减、秒杀等,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而双十二,也成为了“年终大促”的代名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十二逐渐失去了初期的火爆场面。促销手段逐渐同质化,折扣和秒杀活动变得越来越“套路化”,缺乏新意。
很多消费者开始感到疲劳,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些促销套路:“满减100元”,“全场秒杀”等等。这些策略曾经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但如今,它们对不少人而言,已不再有太大吸引力。
甚至有些商家在大促之前提前提高价格,然后再通过“打折”来吸引消费者,结果消费者反而花了更多的钱。
这些看似诱人的折扣,未必是最好的交易。
促销活动带来的冲动消费,开始被更加理性的思维所取代。
谁也不是傻子,不是你说有优惠我就要买。
03 消费者理性消费的崛起
如果你是电商的从业者,可能会很明显地体会到,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了。
过去,电商平台通过一场场的促销战吸引大批消费者抢购,而如今,购物平台的选择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价格、商品质量、使用价值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消费者不再对各种五花八门的折扣心动,而是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来决定是否购物。
以前有很多消费者会因为“双十二”当天的“限时秒杀”而拼命去抢购一些原本并不打算购买的商品,结果往往是买回家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需要这些东西。
现在,消费者更愿意静下心来,冷静思考,这种促销活动是否真的值得参与。理性消费的趋势,促使双十二变得更加低调,远没有过去那种“全民剁手”的景象。
也许,未来的购物节不再是单纯的“低价狂欢”,而是一次更加注重品质、注重个性化、注重实际价值的购物体验。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学会“剁手”,更要学会“选择”。
双十二的未来,或许正是一个更加理性、更加个性化的消费新时代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