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正阳之战”上篇内容。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后周与南唐围绕寿州(今安徽省寿县)这一战略据点的攻与防,曾经在寿州东面约200里的正阳地区发生了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南唐国主李璟在选帅用人上以及南唐统帅刘彦贞在战争谋略上出现了一些荒唐得令人匪夷所思的举措,留下了一些值得后人深思的东西。
后周是我国五代历史时期的最后一代,是在后汉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到第二代皇帝周世宗柴荣时期,后周已经拥有山东、河南两省全部,陕西、安徽、江苏,河北、湖北、四川、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周世宗夙有削平天下、统一全国之志。显德二年(955年),他派兵攻占了后蜀国的秦、成、阶、凤四州,采取了宰相王朴的建议,定下了北守南攻,先征服南唐的统一国策。当年11月,即以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督率十二将进攻南唐在淮南的战略要点寿州城。第二年正月,周世宗见李谷等久攻不下,即颁布诏书亲自出征,命令侍卫都指挥使李重进率兵先赶赴正阳,自己随后率部从大梁出发。
面对后周这一攻势,南唐君臣着了慌。在五代时期,南唐是南部中国较大的国家,它占有江淮和江南大部地域,后来西灭楚(湖南),东占闽(福建、两广一些地区),占地30余州,广袤数千 里,且物产丰富,经济富裕。特别是在消灭处于内乱状态下的楚之后,南唐君臣一度得意忘形,认为天下挥手可定。但是面对正在崛起、兵锋凌厉的北方强国后周,南唐主李璟不但吞并天下之梦逐渐破灭,甚至委屈臣服后周也难得。特别是周世宗率部亲抵寿州城下,严命诸军围攻,并征宋、亳、陈、颖、徐、宿、许、蔡等州丁夫数十万攻城,李璟更是慌了手脚,他派使臣至后周奉书请息兵修好,以兄事帝,岁输资财以助军费。后周不允。李璟再遗使奉表称臣,献御服、茶叶及金器千两、银器5000两、缯锦2000匹、牛500头、酒2000斛。柴荣仍不允。南唐又遗使奉表于后周,以输金银、去帝号、割地罢兵,柴荣仍不允。在求和不得的情况下,南唐主只好选帅派兵,增援寿州,以求力保。
双方为什么盯住寿州不放呢?作为后周,按照北守南攻、统一天下的既定国策,周世宗不但要把南唐从淮南到江北这一广大地域完全并入自己的版图,作为攻江南、谋天下的前哨阵地,而且也为了夺取淮扬食盐财源基地;而南唐,如果丢失寿州这一战略支点,江北地面不保,不但将丧失淮扬盐税滚滚财源,而且将使国都金陵直接暴露在敌国的兵锋之下,那将无自保可言。因此,寿州城的攻防对于后周、南唐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寿州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按照常理,南唐应选派得力的干将作为统帅率兵驰援,但结果李璟却选了史称“素骄贵”、“无才略”、“不习兵”的刘彦贞当统帅。那么,从未带兵也不善带兵打仗的刘彦贞,为什么得以被选拔担负如此重任呢?这里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南唐主李璟。他生性温和柔顺,爱好文采辞章,本身就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诗人。但他最大的弱点就是非常喜欢别人奉承他,所以一些善于谄媚奉承的臣子都得到他的重用,而一些说真话的臣子不是被他杀掉了,就是被他贬走了,以致国家政事日益混乱。
其次是刘彦贞,他虽无真才实学,但却有一种“真本领”:在历任蕃镇大员时,巧取豪夺,大量搜刮民财,很快聚积起“巨亿”家私。他拿出大量钱财,大肆贿赂朝中权臣。那些得了他好处的权臣,如号称“五鬼”的魏芩之流,对他“争誉之”,称赞他治民如龚黄(龚遂、黄霸,汉之良吏),用兵如韩彭(韩信、彭越,汉之良将),逐步形成刘彦贞是南唐乃至天下第一能臣的定论。因此周兵犯境时,宠信权臣的李璟也就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了刘彦贞,毫不犹豫地把这一军国重任托负给他。而刘彦贞呢?他笃信钱能通神,一直在投机钻营中乘顺风船,加上权臣们的一片赞誉声,也就真的认为自己怎样怎样了不起,视敌将如草芥,所以也就扯高气扬地当起威风八面的统帅,豪气干云地带兵渡江来到了寿州。
本文由韩立坚老师供稿,并授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