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你好,看了你阿根廷漂流记,让我获得了勇气去记录我在遥远国家的两个月,去记录对我印象深刻的这张脸"
我在湘江划完船上岸后,收到这条微信加我好友的提示,坐在公车上有感。
时不时总有人跟我说:“ 你应该写本书”,或者“你写了书我一定买”,
我知道这么说的人是好意,但大家显然不了解如今的市场。这个市场既包括现实的盈利市场,也包括“跟收视率相关”的读者需求市场,书籍自然也有“收视率”一说。对于出书,跟你们说,我是死心了,不是没有去了解过甚至沟通过,我用“幻灭”来说,你们懂吗?
但依然的,网络让我们相遇,书是分享,也是名利。对我而言,能在网上分享,有缘人能看到,对于我,就做了我该做的。
我写过一个阿根廷的故事,题目叫《穿过整个阿根廷再见你》,那是我从美国飞回的飞机和从上海回长沙的火车上所写,如今看起来,故事和故事间的串联有优化的空间,文笔也不够老道,但文字的背后有种精神在里面,那是一个真实的背包客的内心世界。我读过的西方背包客书籍,不是胜在或华丽或文艺或小清新或装腔作势的文笔,我们把这种文笔称为小资,而是胜在精神,文字背后的精神。读者买书或者读书不是为了装逼,是为了寻找和作者的共鸣,通过作者的故事,自己也来一场跨越时空文化的“心灵之旅”。
这个故事因为是我拉美的最后一个国家,是我已经走了一年半以后,一个一个国家,身心俱疲地走到了世界最南端的乌斯怀亚,我真的是身也辛苦,心也心苦。试问:有多少人有和我类似的经历一旅行就是十五个月呢?我在乌斯怀亚时,接待过很多旅行者的当地朋友跟我说:旅行者的眼里不总是兴奋,他们也有悲伤。 你看,这就是共情和懂得,很难得。
有人很好意地跟我说:你要把你故事里的感情部分和诗歌删掉,(市场的)读者不喜欢看,他们就想看奇遇的故事,要有高潮的那种。
我是一个长时期的旅行者,我自己非常知道一个长时期旅行者的状态;我自己是一个女性,于是我的故事就是一个女性背包客在路上最真实的反应。
女性读者倒是读懂了我的这个故事,是的,这是关于一个女人的“爱与自由”,不管她是否旅行,对爱与自由的坚持和追寻难道不是人之为人该坚持的么?革命先烈不是告诉我们“若为自由故,所有皆可抛么”?
我知道并感同身受,对于东方女性,在特定的文化下,“爱与自由”是什么?离她们相对教远,连书写“和那张脸相关的故事”都需要勇气,所以我懂那个加我微信的女孩所言。
我”写的乱七八糟“的阿根廷故事,似乎女性读者一直看得懂,因为,这是一个东方女性在爱上的成长和蜕变,是她越来越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力量。
当然,事后我曾改过我所有的旅行文章,把里面所有”不相关”的故事和诗歌全删了,因为别人告诉我,这样市场才是喜欢的。直到,我看着那些文字,觉得,那不是我,那不是一个在路上2年女性的真实反应。身体力行在路上两年的是我,是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不是20多岁,不是40多岁,更不是一个男性,不是“背包客的故事应该是怎样的因为市场喜欢那样的”
依然的,有读者,他们是我的朋友了,懂我的文字
有姐姐说:你不用做爆款,因为你是限量版
她说”你写的东西,无论你多么迎合大众,其中也会有人看不惯你的迎合,当你不迎合大众的时候,当你真心表达自己的时候,也会有人欣赏你的表达。无论你走在哪个高度,都会有人和你同行“
此处真该有掌声
我们只有读着美国人凯鲁亚克的金句“永远年轻,永远泪流满面”,似乎才能感受到自由和年轻的召唤,似乎白人永远是引领者。我们自己的故事呢?中国人也有世界级别的背包客,用西方人的方式和东方式的恣意来行走世界,世界就是江湖,江湖就是世界。他们是新一代的背包客,他们年轻有活力,他们的故事呢?他们的发声呢?被这个市场认可吗?被主流文化认可吗?我们能读到他们的故事吗?
中国人自己的”在路上“书籍和精神坐标在哪里呢?
你懂我作为一个行者的感受和幻灭吗?
我之前曾说”行者在路上,不在浮华里“
现在我要说,行者不仅仅在路上,也在生活里,但一定不在浮华里
共勉
领航+保驾护航畅游湘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