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方舟子的一篇文章让我惴惴不安,感觉对自己亲爱的学生做错什么。2018---2019初三上学期即将过去,在本学期剩下几天里,我是否要画龙点睛似的去帮学生盘活下他们所建立起来的生命观念呢?
在过去刚刚接手一个学期里,我在课堂上反复帮学生建立起“物质和能量”生命观念。反复告诫学生,我们为啥要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酒肉穿肠过,能量心中留”,“上吃太阳下吃土”等顺口溜让学生明白:我们摄取食物的过程就是摄取能量的过程。物质只是能量的载体,摄取有机物的能量最终是通过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通过食物链渠道在生态系统流淌着,最后慢慢耗尽。平衡膳食宝塔,明星们膳食餐,充分从能量角度精准设计当日能量的摄入和输出,保持美好身材。听起来,感觉没啥不对劲啊。
可是,人不是一台机械机器。人是要不断长大和成长的。如果人体摄入事物只是考虑能量输入=输出,那么人为啥会从小到大体积和体重不断增大呢?人体的免疫系统为啥会慢慢建立起来呢?人体激素为啥随着年龄变化而发生改变呢?为啥有些人会早熟呢?人体摄取事物除了能量供应,强调输入等于输出,还一定有很多成分融入我们的血液和骨髓,成为发展我们,壮大我们的实力。人在摄取事物的过程其实还在物质同化的过程。
吃饭是这样的,课堂教学难道没有相似的道理?
我们教学难道就是强调知识输入,然后用于考试进行知识的输出?如果每天的知识只是简单输入和输出,我们精神智慧和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几乎为零吗?我们在输入知识过程中,有没有伴随生命观念输入过程,有没有生命观念陪伴学生的一生成长和壮大中,融入学生的深处。
知识是思维在某阶段形成的结晶,知识是生命观念的载体。建构主义认为: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更不能精准的概括世界的法则。
教师通过知识载体,可以帮助建立理性思维。首先建立学生理性思维,应该适当摒弃中医思想。好不容易上了一周课,让学生学习泌尿系统,了解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的主要功能就是过滤血液中的废物,让干净血液回归循环系统,净化血液作用。可是一个中医广告“肾宝片”,瞬间虐我千百遍。中医知识理论真是博大精深,我只能这样说,因为中医感觉概念不清,界线不明。我大约花了20分钟讲解中医的“肾”概念,中医的“肾”概念有“内肾”和“外肾”,内肾才是现在医学的“肾”概念,“外肾”却成了男性“睾丸”或女性“卵巢”。我瞬间晕了,是不是中医人不会写字呢还是真正博大精深呢?其次,建立理性思维,要帮助学生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演绎、归纳、总结、推理、建模方式建立理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以核心概念为载体,实行“少而精”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时间来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的方式,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最后,在教学结束时,要用概念图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串联本节课核心概念,梳理知识脉络,分析问题时可以有条不紊进行,逻辑思维严谨。
教师通过知识载体,建立学生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教师在介绍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时,最好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走科学家之路,领悟当年科学家的思想,深喑科学知识的来自不易。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就是一部光合作用反应式形成的艰难史,海尔蒙特→普利斯特里→恩格尔曼→英格豪斯→萨克斯→鲁宾和卡门等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拜科学、运用科学,盘活科学思维。血液循环发现过程暗示学生,科学形成过程就是和封建思想不断斗争的过程
教师通过知识载体,可以帮组学生建立生命观念。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物质和能量观、平衡与稳态观、遗传与进化观、生态观等生命观念。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蛇有蛇路,龟有龟道。从进化角度来看,生存下来的就是适合者,它们的结构发挥它们的功能,更好的适应这个地球,不要再问出人为啥没有尾巴的低阶问题。大自然中各生物通过食物链制约形成生态平衡,保持稳态。我们生物个体人,也是一个平衡稳定状态的,不会因为摄取果酸或者食碱而导致人体学习PH值明显变化,再也不要理会谣言中的“酸碱体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可能发生改变的,就像摄入人体的事物一样,输入和输出是不同的。可是植入人体内深之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却可以陪伴你很久,甚至一生。吃饭是为了发展人,学习也是为了发展人,吃饭和学习目标都是为了“全面发展人”,均有同化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