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有两件——一是自主学习,二是独立思考。明明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而积极,对大多数人来说实施起来却极其困难。我想原因大抵是,自主学习需要“虚”和“一”,独立思考需要“静”。如果普通群众都能做到虚一而静,这个社会早就是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了——至少从人的精神层次上来说是如此。老祖宗的话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实际上是因为它对大多数人来说具有不可操作性,而不可操作性,则带来了它的教育意义。
这三个词其实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层级递进而又相互制约。只有虚心而专一探索过这个世界不同面的样子的人,才能最终达到冷静清醒思考的状态;而在虚心专一探索的过程中,则需要冷静思考作为工具,来过滤那些纷纷扰扰似真似假的信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心、专一、冷静,离人们已经很远很远了。
去年的电影《误杀》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点就是,肖央饰演的男主人公李维杰到警局自首后被记者团团围住,人们无法相信他真的杀了那个伤害他女儿的少年,甚至有记者在问:你是不是为了维护社会安定才站出来说自己是凶手的?️人们无法接受老好人人设的崩塌,真相展现在眼前反而选择不相信。后来记者走上街头采访男主人公的邻里街坊,向那个与他关系交好的老人家问:您怎么评价李维杰这个人?老人家看着镜头一言难尽地笑了一下,最终没有说话。
与他非亲非故者认为他是一个好人,或者等最后接受真相了以后,他就会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反而是关系亲近者,难以评价。
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前者在社会舆论里认识他,他就是一张脸谱;后者在生活中认识他,他是一个不完美、有阴暗面,会让人失望的人。
最近我喜欢的明星出了事情,网上一股脑地在抵制他,作为一个不喜欢和人打嘴炮也烦饭圈那一套勾心斗角的路人粉,我选择了沉默,在微博上没说一句话。我也偶尔去看看发酵的舆论,但我想,浅尝辄止即可。人要保持清醒的思考,首先要避免被“带节奏”——立场不中立的不要看,过度推论的不要看;了解事情最基本的起因经过结果即可,那些没有证据的脑补最好屏蔽。
我现在选择无条件地支持这个人,不是我相信他绝对没有做错过什么事情,而是我认为他当下承担的结果,比他应该承担的严重;就算最后表明这个人真如某些人说的那样不堪,那又有什么关系,人都会看走眼,我不曾因为支持他而伤害别人,到时再痛斥自己又何妨。
而现下,所有的一切还不足以让我痛斥自己。
人得这样。要冷静,要清醒,也要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