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分享完糕妈①的取标题终极秘诀,取出爆款标题,来试试我能不能也当个标题党?
这是徐志斌老师的一本书《小群效应》,这本书是继社交1.0和2.0爆红之后,又出的社交红利3.0,所以,可以说这本书里面的数据超厉害的,一般人拿不到!嘿嘿!
什么叫“小群效应”?
通过观察,发现人人都希望进大群,却只在小群里活跃,所以将人们活跃在“小群”中进行分享,引发巨大社交传播结果和转化结果的现象,叫“小群效应”。
封面采用海洋里的水母,代表着网络中形形色色的群,有大群,有小群,分布在各个空间中。
以下来自我的每日微信朋友圈截图:
整本书主要讲了群的类别、关系、人物以及运营,我作为一个没有运营群经验,但是具有超强混群历程的人来说,只能分享一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找出变现的商业模式、如何找到目标群以及社群运营的两大风格。
以下有部分文字,引用书中句子。
一、如何稳定用户及找出变现的商业模式?
一个社群由三个基点构成,分别是
“工具性”、“病毒性”和“长连接”
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群是怎么建立的?往往因为一件事或者同一个目标、问题才有的群!
只有在回答完“工具性”的问题之后,“病毒性”和“长连接”才会开始发挥作用。
“病毒性”正是业界最为期待的病毒式扩散、海量爆发。
(如何不仅让用户加入,还能促使用户将自己朋友拉进来?)
“长连接”则是指用户的长期黏着、留存,乃至变现。
(如何吸引用户及好友天天买?)
要把社群网络的关注点在用户身上,社群的发展要把问题定焦在用户的获得、快速增长和变现上,很多社群会在初始运营的时候,采用免费战略,给用户体验,并进一步吸引用户购买。(或者采用10元以内的进群费用进行引流)
这就需要我们找到目标用户群,并在用户群中引爆市场,如何找目标群呢?
二、如何找到目标群?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社交网络中,将能够促成用户活跃、降低互相认识的门槛,以及加为好友(结网)的基础归纳为“三近一反”:
“三近”指的是相近的地域、相近的年龄、相近的兴趣爱好等,“一反”是指性别相反。
不论是微信群还是社交圈,都显现出“大群松散沉默,小群紧密活跃”的特征。在“三近一反”构建的基础上,小群中的人们互相认识、互相信任有加,且高度活跃。
这三个特点甚至可以用作衡量一个社群是否优秀的三个核心标准:
1.人们相互认识。
关系驱动中这个指标代表了紧密度。
一个成员在社交圈内部的好友越多,说明成员在社交圈中的地位越重要,质量也越高。在一个社群中,好友数量越多,人们在这个社群中留存、黏着,或者活跃的时间就越长。
2.人们互相信赖。
成员是否信任其他人?这代表信任度。
信任成本最低是促成社群高转化的基础。而越大的群,成员更难普遍相互信赖。
3.成员之间频繁互动。
互动次数和互动频次代表着时间货币。
衡量一个社群是否具备价值的一个核心指标是看社群消耗用户的时长有多少。通常,用户停留时间越长,表明社群对用户的影响越大。频繁互动可以催生大家一致认同的社群变化,带来信息大扩散,是用户快速增长的基础。
时间货币的获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群运营。
三、现实中的社群运营有两大风格可循:
强运营——社群运营者努力制造一系列话题和活动,鼓励和吸引成员来参与,或者规定一系列强力的规则,让每个成员都遵守,以壮大贡献内容和互动的人群。
强运营的本质是吸引用户将更多时间投入进来,简单说就是“运营者努力消耗用户的时间”。
强运营非常强调社群规则、意见领袖,强调社群管理、话题管理和引导,需要配备一个人数较多的运营团队来进行服务。想要覆盖更多成员数量,就需要相应扩大运营团队。
这意味着:社群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意见领袖及主流活跃人群数量的多少,或取决于运营团队所能照顾到的最大成员数量。
如果一个社群中存在多个能影响大部分成员的意见领袖,大部分活跃用户享受不到应有利益时,会转而变成沉默用户,乃至最终离开。那么,社群最终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分裂。
特定人群(如意见领袖或主流人群)的持续紧密互动,会令这个小圈子越来越紧密,社群也因此会变得越来越小。除此之外,强运营还面临着成本压力。
面对公共问题,用户更愿意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客观问题则基本不受欢迎。
换句话说,同样是兴趣,人们还是愿意关注和自己相关的问题。
以即时沟通为核心需求的群,人数越多,噪声越大,对用户的骚扰就越大。
弱运营——简单说就是“让人们愉快地消耗对方时间”。
弱运营的实质是充分运用各种特性和各种机制、基础需求,将并将之融入产品的各项功能设计中去,让用户自发地行动起来,自发地去寻找结果。
在弱运营策略中,运营队伍将会大幅缩减,转而依赖产品和技术团队,依赖于对社群运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运营的本质是吸引用户将更多时间投入进来,“运营者努力消耗用户的时间”(强运营)与“让人们愉快地消耗对方时间”(弱运营)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因此,在实际运营中,很多社群采用两种风格综合使用的混合策略。
说到这个部分,我想到的是我现在加入的日更演讲群②,强规则和弱运营。
在班级没有正式开始前,我们都是懵的,所以,采取的是强规则,就是死规定,强制要求几项必须完成的任务,等真正走上轨道之后,大家会发现,这种强规则模式转为弱运营模式,就是:
大家会自觉的完成每天的打卡,形成一个习惯,特别是昨晚值周班长之后,更是对班级产生家的感觉,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班级群,听一下晨间风暴,做一下反馈,道一声早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是转为了弱运营,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会放松不想做作业,又会一周一次班会,阶段性提一次精神,这样就会逐步走上正轨。
写在最后:
看到金庸写的《鹿鼎记》那段,发现他的小说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值得再读!(还是小说好看)
注:
①糕妈:2000万粉丝年糕妈妈创始人
②日更演讲群:赋能王张胜萍大哥创建的日更演讲群,现在已经开23班
文:sunny
日更演讲群21-570
思维导图手绘达人
佛系读书会首席电子官
微信号:sunny4490
-请注明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