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我们耳熟能详,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也都会唱。悠扬的曲调,古典文雅而又明白晓畅的歌词,连朴树都说过,要是这首歌是他写出来的,便也死而无憾了。这首特别了不起的经典便是《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少时在看一些电影时,我们总能听到这首歌,只觉好听,那时候尚不知歌词出自李叔同之手,连李叔同是何许人也更不知晓。曲子也以为是地道的本土作品。后来读书,了解了李叔同,也才知道了关于这首歌曲的故事。
《送别》原曲作者其实是美国的一位医生、作曲家、音乐商人和州众议员,名叫约翰·邦德·奥德威(1824.8.1~1880.4.27)。他创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流行的伤感歌曲。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被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重新填上日文的新词,冠以《旅愁》之名,在日本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在此期间他被这首《旅愁》的优美旋律深深打动,遂产生了创作灵感。1915年在浙江任教时,他便以奥德威原曲填写中文歌词,冠名《送别》。
可以说,李叔同的词和奥德威的曲珠联璧合,结合得非常完美。这也证明了音乐是跨越国界的。当然,也只有李叔同能写出这么充满意境的词来。林语堂就说过:“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这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可以说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最后他出家了,就成了著名的弘一法师。
我听很多歌手唱过这首歌,编曲不同,配器也不一样。印象较深的有李玉刚用他惯用的双声来演唱;朴树嗓音忧郁,唱起来也别有味道;江一燕的演绎悠扬、清爽,也很好听。
一首《送别》,听了这么多年,依然百听不厌。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我的脑海中便会浮现那长亭古道、芳草夕阳背景下的依依惜别的画面。可能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也可能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能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也可能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总之,要感谢李叔同写了这么一首好歌,让离愁别绪也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