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会战我军艰难抗击日寇,并击毙其旅团长,东条英机内阁因此下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北宋时,范仲淹曾经写下了这么一首《渔家傲》。在词中,范文正公写下了衡阳边塞凄凉的境况,但是他绝对想不到,数百年后的衡阳竟然爆发了一场十分惨烈的战役。这场战役惨烈到敌人的士兵由于十分敬重城中的守军,都不忍心继续打下去的境况。这就是在二战中被称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的衡阳会战。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随着同盟国军队在世界反法西斯各战场的连续反攻,日军参谋总部意识到从东南亚到日本本土的海上交通线迟早会被切断。因此,从东南亚马来半岛的新加坡经中国大陆向北的陆上交通线将成为最后东亚大陆作战的生命线,但这条生命线在中国的河南、湖南和广西等地还为中国军队所控制。为此,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2月,日军参谋总部向中国派遣军下达了代号为“一号作战”的命令。这一战役,中国抗战史称为豫湘桂会战。

豫湘桂会战进入第二阶段,在常衡战场上,衡阳成为了主战场。在衡阳保卫战时,日军在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的率领下前后投入的兵力达四个师团共计九万多人,而国军只有八个团一万七千多人,但此战国军在双方兵力一比五的情况下,血战衡阳47天,最终成功地超额完成了坚守衡阳城10至15天的任务,但也上演了一幕悲剧。

早在衡阳战役爆发前,守将国民党军第十军中将军长方先觉就下了必死之心。“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作为守将的方先觉已有必死之心,麾下众将士岂有贪生之意?这场战役从城外打到城内,第十军将士共计伤亡一万三千多人。因为方先觉不想抛弃伤兵,所以方将军一味死守,使得中日双方直接陷入了鏖战之中。

日军知道,自己的兵力远远超过中国军队,所以十分狂妄,打算3天拿下衡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23日拂晓,日军第68、116师团便扑向了衡阳,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最惨烈的衡阳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在第一次进攻时,日本两个师在付出巨大伤亡后,攻占了衡阳外围阵地,阵地上的中国守军连伙夫在内,无一人逃跑、投降,全部战死。期间日军还动用了毒气弹,双方拼杀了五昼夜。

28日清晨,衡阳遭到了四面围攻,而城区南部的张家山(今改名为胜利山)则是战况最为激烈的地方,驻守该地的预备第10师主力部队,与日军反复争夺张家山20多次,并成功固守。可在此时,驻守在南边十多公里外的高岭等阵地的将士们,却早已全部壮烈牺牲。

在之后的5天时间里,日军配合着飞机、大炮,发起了一波又一波如潮水一般的攻势,但都被顽强地抵挡了下来。在此期间,日军即便用上了毒气,也只不过前进了两公里。不管日军如何撼动,“泰山”就是屹立不倒,而依旧碰不到核心阵地的日军也不得不于7月2号停止进攻,以修整、补充弹药。

在经过9天的修整之后,日军又于7月11日再次发起了一轮攻势。这一次,日军向衡阳城郊倾泻了大量炮弹、燃烧弹乃至毒气弹,不过他们依旧未能如愿攻进城区。但对于方先觉来说,此时城中的状况也不乐观,因为城内的通讯线路已经被完全切断了。军委会在7月12日严令79军、62军火速增援衡阳,20日已打到衡阳郊外,不料日军正好在此时停止对衡阳的总攻,转而全力阻击并反击中国援军,79军、62军被迫后撤。

随后几天,日军一改战术,开始以重火力优势配合步兵逐步蚕食第10军的城郊阵地。而城中的守军虽近在咫尺,方先觉却因为与城内外各作战单位了失去联络,不得不带着警卫上到阵地去亲自指挥。城郊守军在工事被摧毁殆尽之后,也不得不放弃城郊防线,转而进入到第二道防线。

到了此时,包围圈则被压缩到衡阳城下。

不过,各自为战的守军依旧临危不惧,屡挫敌军攻势,使得日军再一次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据日军自身战史记载:“我军再度发起总攻击,与上次一样,仅夺取极小部分阵地外无所进展,损失却更惨重,大部分步兵联队已由士官代理联队长,战况并不乐观,于是攻击再度停止。”

横山勇

在兵力、装备上均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两次总攻都拿不下一个衡阳,日本天皇裕仁和大本营都震动了,在日本中国派遣军严厉斥责下,横山勇又调派了58师团、13师团二个主力师团,增援68、116师团。这时守城的中国第十军的有生力量已经基本消耗殆尽,轻伤员、马夫、伙夫统统上了火线。

由于日军方面部署周密,守城的国军只能依靠空投来维持军队日常供给,有的伤兵因为全身溃烂而死,极其惨烈,而日本方面也损失惨重。

显现疲态的日寇开始向守军空投传单,以期用心理战瓦解最后的守军。但是方先觉和他的部下们依旧不为所动,除了家国情怀之外,支撑他们的还有那电报中即将来到的援军。只可惜,衡阳守军从头至尾,只听到了来自友军忽强忽弱的枪响,却未有一支友军真正打进衡阳城中。

方先觉

就这样,在焦土之上听着友军飘忽不定的枪响,方先觉和他的属下们咬着牙强撑到了日军的第三次进攻。8月4日,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下令聚集第40、58、68、116师团及13师团一部,57旅团,共计11万人、轻重火炮100余门。配合着战机轰炸,日军在横山勇亲自督战之下从南、北、西三面对守军阵地发动第三次总攻。

可惜的是,这一次,已是弹尽粮绝的第十军未能再次上演奇迹。

衡阳会战后期,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也急调所有可用之兵驰援危在旦夕的衡阳城,第48师第142团驻广西全县界首的战车第3营,奉命派遣一个加强排(所属战3营的2个战车排合编而成)驾驶6辆苏联制T-26B轻型坦克同陆军第46军新编第19师(师长罗活),在一个野战炮营的支援下,沿湘桂铁路向东北方向的衡阳驰援。起初新19师第57团(团长刘自强)向雨母山至三塘一线进攻未果,接着由T-26B轻型坦克掩护步兵继续突进,一鼓作气拿下沿路的所有日军防守阵地,推进到三塘地区,但此后再次受阻无法前进。在战斗中,战车加强排推进到衡阳以西的泉湖镇附近,因先前计划协助进攻的空中打击力量还未到位,战车不对就强行突击,被附近位于制高点上的日军防守部队用速射炮击毁了2辆T-26B坦克,后面4辆坦克见形势不妙就全部掉头往后撤退,被击毁的坦克在国军装甲兵和友军步兵的协助下才抢回一辆,还有一辆成为日军的战利品。抢回后的一辆坦克得以修复,但车载乘员则大部死伤。

8月6日,衡阳城破,攻进城中的日军离第十军军部仅有百米之遥。为此,参谋长孙鸣玉不得不亲自带领特务营和军部科室人员,在军部附近同敌人厮杀。而这般情景下,传令兵更是无法出门,方先觉自此彻底与部下、外围失去联系。加之衡阳上空再也没有友军的战机空投补给,被围四十余天的守军打光弹药之后只能各自为战,最后与日军展开惨烈的近战肉搏。

军委会再次严令62军、79军解衡阳之围,并调派王牌74军、46军增援。79军攻占杉桥,与衡阳已近在咫尺,但此时,衡阳己陷落,解围失利。造化弄人啊!方先觉要是能再支持一天,或者援军再快一天,衡阳之战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

8月8日,曾经名扬华夏的第十军只存在于国军战斗序列名单之上了。而这一天,持续47天的衡阳保卫战也宣告了结束。

衡阳保卫战形势图

城破之后,日军其实也已精疲力竭,再加上他们已经心生敬仰,于是在打到第十军军部之后,日军直接派出了以竹内参谋为代表进城谈判。在谈判中,日方提出以保留第十军建制称号、保全剩余全部守军官兵安全为条件的“终战”协议。这是在整个二战期间,无论是德军还是日军都少有的做法,也可以看出日军对于这支军队是非常敬重的。

是役,我军伤亡17000余人,其中5000余人阵亡,而战前我军也不过只有17000余人而已。日军方面伤亡19380余人,如果加上瘟疫伤亡总计30000余人。这时我军少有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一个曾参加此战的日军官兵描述称,中国军队根本是拿手榴弹当刺刀在使用。

战后,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战区司令员蒋介石赐匾。方先觉、葛先才、周庆祥、容有略、王牌飞行员高又新5人因为在衡阳会战中战功赫赫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以表彰衡阳之战的战功。

衡阳会战持续之弥久、战斗之惨烈、影响之深远,中国战场所有的城市防卫战,似乎没哪一仗可与堪比。此战日军惨胜,而国军虽败犹荣,成为了抗战史上历时最长、双方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血战。这次战役中我军击毙日军旅团长志摩源吉少将,也成为我军一个骄人的战绩。同时这场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大延缓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的步伐进程,加剧了日本内阁的危机,并最终导致了东条内阁的垮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展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捍卫祖国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日方也不得不承认此战“严重妨碍了‘打通大陆’的日程”,战役结束后,敌人整理装备了将近1个月,才重新发动攻势。

当时重庆的《扫荡报》给衡阳守军的致敬书中这样写道:“这40天来,敌寇不断用强大的兵力猛击你们;甚至滥用毒气,做出不齿于人类的野蛮事。而你们装备劣势,给养不足,援军接应困难,负伤缺乏医药,各种条件都不如敌人。你们用血肉抵挡敌人的炮火,用血肉保卫祖国的名城,给四万万同胞吐了一口闷气!有了你们这一战,才觉得做中国人是最高贵的。后方的同胞对你们真是说不尽的感激,说不尽的崇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