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到现在,一直过得很平庸,或者说是很中庸。
清楚地知道自己其实很行,但是呢,不大想太引人注目,总觉得容易鸭梨山大。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想,但是从小我就不怎么拔尖,也不愿意拔尖,不愿意走在人家的前面,只想中等就好。
自己从来不会好好打扮自己,在众多姐妹中,打扮也很中庸,没有勇气或者说中庸的选择了长相一般;在学习中也一直处于中等位置,不争不抢,差不多就好;大学里,对自己的考试要求也一直只是及格而已,争取奖学金这种事对于自己来说只讲缘分。
但是,工作之后,却越来越发现,走在最前面的人、独占鳌头的人往往会比中庸的人拥有更多机会,更加切实的利益与更加深厚的人脉。
就像工作中,比我做的更好的小雪,更加会说话,更加积极,所以领导们也都愿意多和器交流想法,对待他人也会更积极。
中庸的我,感觉虽然自己也不差,但始终有点差强人意的赶脚。
不禁联想到自己在书上看到的话,人,得承认自己的势力。
虽然我们一直在言语上强调不要做一个势力的人,因为人的大脑更加容易欺骗自己。可是行为却一直在出卖我们,我们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会表现的更加殷勤,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表现的甚是敷衍。
在社会上,观察社会广大群众或者是周边的亲戚朋友,无一例外的,拥有更多资源的人会拥有更多的好人缘,身边的追随者也是更多。因为我们大脑的潜意识里有了模糊的计算,和资源更为广阔深厚的人在一起,我们有意无意会变得更好或者是能够从中牟利。
而优秀的人更多的也是带来更多的价值,或者说是奉献。
在《认知突围》这本书中,作者更是提到,人要清楚明了的知道社交的本质:等价交换
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所以话说的再漂亮也改变不了等价交换的内核。之所以很多人喜欢用“人情”来模糊化这种等价交换,使其不容易赤裸裸的计算出其价值,也是出于一种占便宜的心理。
所以啊,低价值的人更加喜欢用人情这个字眼,以便自己可以谋取到利益。而高价值的一方,则更加趋向于等价交换,他们所能获得的与主动权方面的选择也就自由宽泛了很多。也更加存在真心朋友。
以前的我,真心的只想做一个中庸的人,现在想来,不把自己变优秀变得更加有价值,简直就是毁自己一生啊,这会错过多少与优秀的人平等交流共谋大事的机会,错过多少可以看见的风景。错过多少多少。
你问我工作中以后还会选择中庸之路吗?
绝对不会,就应该有多优秀就该多优秀,不够优秀的时候就关起房门认真塑造自己。
昨天自己还写了一篇文章《请在有人的时候尽量做到最好》。其实与这篇文章相呼应,社交的本质就是:等价交换。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