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年生存率定义
五年生存率,又称五年存活率,是指在某一特定疾病或疾病阶段的患者,在被确诊后的五年内依然存活的比例。
在医学领域里,癌症患者经过治疗,休养康复后,如果能挺过五年,之后与常人无二。
有一部分经过治疗后,可能出现复发并转移,转移复发常发生在手术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这才形成了用“五年生存率”来评价癌症的治疗效果。
有一部分人,因为发现的迟,检查出来就是中晚期,不能根治而离开。有些人对癌症恐惧,将癌症称为绝症,发现了就只有死路一条。
其实癌症,它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最有耐心的这个“杀手”。它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接触了致癌因素使细胞癌变,到最后才形成肿瘤。
癌症是慢性病,它可以通过及时、有效和长期治疗,可以像糖尿病,高血压那样得到控制,长期生存。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癌症五年生存率从2015年的40.5%上升到了2022年的43.7%。
为了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任务目标,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以上。
接下来,我们来看世界各国癌症5年生存率:
(二)五年生存率为何低?
中国的五年生存率为何比欧美日等国低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常见癌症种类不同。美国是肺癌、乳腺癌、结肠癌、宫颈癌。中国是肺癌、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胃癌和肝癌。
2.癌症诊断时期不同。这张图是中国与日本癌症五年生存率分期的对比图。
在发达国家,大多患者是在早期发现的,我国的很多患者发现时是中晚期居多。
可以看上图标记的地方,这一期和四期,五年生存率相差大。
3.治疗规范程度不同。发现身体不适,一般是在本地医院检查,怕诊断错,就往上一级医院转诊。癌症的首诊很重要,一旦怀疑得了恶性肿瘤,建议尽快到规范的肿瘤医院去治疗。
4.癌症教育认知不同。很多癌症,在早期是感觉不到的。如肝脏,被称为“哑巴”器官,因为其没有痛觉神经。一旦肝脏病变,大多都会不痛不痒,十分隐匿,容易被忽视。这也导致了临床上,很多肝癌患者就诊时,已经到了中晚期。
早期检查,早点预防,早点治疗,规范治疗很重要。
还有一点,很多人一旦得了癌症,具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会过度恐惧。
5.财务支持力度不同。这一点就很好理解了,各个地区的医疗资源和经济差距大,又加上很多的癌症药品不在社保报销范围内,需要患者自费。
(三)五年生存率的意义
在卖健康保险时,会经常提到的五年生存率,为什么会提到它呢?
举个例子:王五先生得胃癌了,他全力配合治疗,手术成功。他的治疗费,社保报销了一部分。手术之后,他需要五年休养康复,补充营养,调理身子,提高免疫力。
可他还有老婆孩子要养,家里还有其它花销,房贷车贷要还,收入哪里来呢?
这时候,若有重疾险,就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重疾险配置要至少覆盖你五年的收入或者支出。
若不谈保险,只说五年生存率,对我们的意义在于:万一得了大病,对未来有信心,提前准备好五年的收入或支出,保证家庭在这五年可以平稳度过,不用一病回到解放前。
在学习重疾风险管理中,丁老师向我们普及了癌症常识,提高了我们对癌症的关注度。
丁老师重点分享“重疾风险管理”:早筛查,早预防,早诊断,规范治疗,财务支持。如果是癌症晚期,赔再多的钱,也不如通过“男五女七”筛查来早期发现。
虽然在癌症早期被发现后,赔的钱不多,但患者更容易生存,康复。
最近,我在读《重疾不重》系列书籍,之前是碎片看,现在尝试主题式阅读,希望把散落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在这里感谢丁云生老师垂直聚焦地耕深,实践运用医学知识和保险知识将健康保障之桥搭好。
我是清清代琴,清空再学习。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