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家乡的习俗,年到正月二十三“燎疳”之后才算真正结束。熊熊篝火映红的村庄,乡亲们温热的脸庞,喧闹嬉戏的孩童,这是陇东大地上一场盛大的集体狂欢和祈福仪式,也是远方游子和城里人渐渐回不去的乡愁。
年都过完了,过年见闻的稿子也该交差了,要不就真的过时了。
回程买了加班高铁票,行程在午夜时分,睡意朦胧,靠窗位置,正前方一个女生,目测年纪在24岁到28岁之间,从放完行李落座便开始讲电话,聊天的内容都是在吐槽前男友(也可能是上一个朋友介绍认识的男生而已)以及过年回家如何应对家人的催婚,比如:“我想要的是玫瑰,他却给我一把大葱,”就类似这样大概聊了一个多小时,听着确实是有些凄凉的感觉,三观不和真的是大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么熬夜聊天,午夜的高铁上,整个车厢就她一个人在发声,她不单身谁单身?刚开始我能听进去几句,后面就睡着了,不知道睡了多久,醒来还在聊,这次的内容变了,开始感谢电话另一头的人,说“我从来没有给谁打过这么久的电话,真是谢谢你”之类的话,从谈话中可以听出来,电话另一头的人,也是这个女生刚认识的男生……
腊月二十八买完年货,就陪着姥姥逛街,她老人家不偏不倚的把暂时休息的地方选在了我们的“人市”,我也就顺便停下来看一看,听一听,在我们家乡,"人市"设在镇政府门口,也就是相亲密集地带。刚好,旁边正在相亲的媒人和年轻男女,我细细打量,女,身材娇好,高跟短靴配大长腿,浓妆淡抹,黄发高马尾。这么精致的打扮却满脸的都是应付。男,看着就是二十四五岁的样子,听媒人说是个厨师,就在当地上班,他的打扮没有女孩儿那么吸引人的眼球,但也同样是满脸的应付,男女从头到尾也没有主动说话,在媒人的催促下互相加了微信就散了,和姥姥逛到另一条街,看见女生和另一个男生漫步在街头……
正月初二,和我一起长大的堂哥还是按照每年的惯例,来了我家找我聊天,现在的他供职于一家房产销售公司,口才更是进步不少,侃侃而谈, 爷爷奶奶看到大龄孙子绕不过的话题就是“媳妇儿领回来了呐?”堂哥还在理论说什么不着急找的原因,但以我这么多年的了解,我明白他的性格和情商在恋爱方面还是有些欠缺的。他说,谈了一个,平时太忙了,偶尔聊一聊,就随便谈一谈,不是以结婚为目的,25岁的"新西安人",这也是现在很多青年男女的婚恋观。爷爷语重心长的一句话道出了现在农村婚嫁的症结所在:“反正不要在家里找,家里没女子了”。
“结婚难”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困扰着我们的农民家庭,儿子娶不上媳妇。这个情况以前祖祖辈辈没有遇到过,十年之前也完全不用担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然而然,瓜熟蒂落。但近几年不同了,适婚男青年婚配的难度骤增,原因是当地适婚女青年的数量断崖式下跌。
可是这又是谁种的因呢?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社会现象和危机,计划生育,让多少儿女至今不能管自己的父母喊爸妈,户口没有在自己家的户口本上;计划生育,妈妈不能与自己的孩子相认,只能朋友圈遥遥观望,骨肉分离;计划生育,充满恶意的一个词,造成的危害如今困扰着整个农村。
返程仍然是加班高铁,坐在我旁边的男生,戴眼镜,寸头,圆脸,大约一米七多一点,运动鞋,牛仔裤,衬衫打羊毛衫,外加一件黑色棉服,一个22寸银色行李箱加手提电脑包,上车后就面色凝重,带上耳机眺望窗外,显然连手机都没有心思看。果然,远眺不过半个小时就开始不停的接电话,虽讲的是方言,同是从西安上的车,他的方言我是可以听懂一大部分的,大致的情况就是他回家相亲了,可能是一个亲戚介绍的女孩子,而且家里人也都同意,但是可能出于某些原因,两位当事人没有谈到一起去,家人打电话来都是询问原因并且劝他的,每一次电话他都以一种让人难以琢磨的不情愿的表情接了,但是每一次都草草的就结束了,他也不断的央求对方,道:你们就不要管了。一开始我也不知所以然,快到北京西站了,又来了一通电话,此时,他已经拔去了耳机,可以听出是一个年轻的女生,这个时候他说出了事情的原委,那个女生应该是姐姐或者嫂子之类的,他们谈的很自然,没有和父亲交流的那么生涩,原来是因为与他相亲的对象,在微信里聊些他们不适合之类的话,男生当真了,可见他的情商不高,他也没有争取,没有体会到女生的“作”。结果,介绍人一问原因,女生的回答是:她发这些话的目的是试探这个男生,结果男生没有接收到信号,反而很生气,道:现在我们才刚开始,就给我耍这些心思,有什么意思啊?听到这里,我有些哭笑不得,正好,今早看到一句话:“其实,三观太正也不好”,这不就是三观太正的原因吗?认为女生就该本本分分,温柔贤淑,不能有一点矫情,结果就是不欢而散,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本该开开心心的踏上归途,开始一年的奋斗和生活,可是这亲相的有些怀疑人生,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