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看到这俩男孩,还是帅到惊讶的感觉。一个俊秀,一个硬朗,一样的挺拔阳光,就更让人多了一分惋惜,因为他们是三联特殊学校的聋哑学生。难得的是,眼神那么清澈大方,并没有卑怯、躲闪或阴郁,这一点真让人温暖。
两位帅哥还会跳街舞,完全听不到节奏的他们,比起街头的酷炫少年毫不逊色。上次专门为义工们表演,感动得我们一塌糊涂。
有位美女开了家儿童乐园,愿意为孩子们提供玩耍场地和设施,旁边的牛排店老板也加入进来提供午餐,而我们的任务是陪伴。每一次的帮扶和看望活动背后都凝聚着各方人士的爱心和无私奉献。
自己的孩子大了,我许久没来过这种地方,陪着孩子们打游戏、拍照,玩得不亦乐乎。他们都极聪明,玩起来可以无师自通,游戏拿了高分就竖大拇指表扬下自己,看到镜头就摆出各种POSE。有的孩子大概第一次吃牛排,义工手把手地教他们用刀叉。看到孩子们无邪开怀的笑容,你会觉得做再多都愿意,我想这大概也是何校长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吧。
多年前,何校长的父亲创办了这所特殊学校,如今儿子把这份伟大的事业继承下来。我以为,在这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现实到有些残忍的社会,能做到毫不利己地常年付出,是配得起“伟大"二字的,如校长一家,如义工们的老大,如身边许多默默无闻的坊间市民。
儒雅矍铄的老何校长带我们参观过,相比同类的公立机构,三联学校的软硬件可以说是寒酸的。课堂、宿舍、食堂,三层楼房仅收月租两千,也算是爱心房东的友情半馈了。与旁边学校共用着操场,二十来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基本局限在这些范围。活动室里有社会人士捐赠的几台电脑和课外书籍,头天的暴雨让屋顶渗了水。走廊上展示着孩子们的美术作品,活灵活现而充满想象力。授课的老师都是志愿者,师资不太稳定,学生年龄从六七岁到十五六不等,只能混在一起教授些基本的语文和数学知识,希望最终能通过手语正常与人沟通,进而学习技能,更多地融入社会。
何校长告诉我们,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省内各地的农村,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一年才见一次面。公立机构收费贵,而且寒暑假必须把孩子接回去,这对过年才有几天休的农民工是不现实的。三联学校也放假,但通常正月初六初七家长就忙于出门打工,急着把孩子送过来,校长只好先带在家里一起住着。而暑假孩子们基本都是继续留在学校,因为没有家可回。即使这样,每月仅收400元的食宿费用,不少家长仍然不能按时缴纳,拖欠是常有的事。
那么,这桩在我们眼里堪称“伟大”的事业,政府给了多大的扶持呢?何校长表示有些无奈。民政方面的补助有属地管理的规定,区里只能补助户口在本区的孩子,而三联学校的学生来自全省各地。
“那去省里申请啊......” 我们很自然地认为。
何校长露出一丝苦笑,神情有些疲惫地伸出一个小指头:
“我们这点规模在省里根本排不上号,解决不了问题哟!”
面也是由各个点组成的,惠民工程可不能光图好大喜功哟!然而我们这么说也并没有什么用。
这次有几个智障的孩子没去,校长考虑他们不能自理,还是以安全第一。出发时他们趴在二楼的窗边,眼巴巴地看着大家,那种渴望让人非常不忍,有孩子哭了。
真想带他们一起去玩,可是没有办法,我们连起码的手语都不会,做不到最周到的照料。我们只有热情,只有陪伴时伸出的一双手。
多么希望他们快乐成长身心再无病伤,希望外面的社会如学校一样对他们关爱有加,希望两位小帅哥一直喜悦又勇敢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