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已有太多的女性医疗工作者,赶赴武汉一线。尤其是医护人员中,女性已经高达90%的比例。
在灾难面前,女性表达出的那种柔韧又坚定的力量,是过硬专业能力与仁者医心的温暖的结合,给了太多患者安慰。
薄世宁在他的《医学通史50讲》里曾提出,今天有这么多女性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离不开近百年来,一个个闪耀个体所为之付出的努力。林巧稚就闪耀其中,并激励他人的一个杰出个体。
而在我看来,作为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林巧稚波澜壮阔的一生,却是在一次次“放弃”中成就的。
我们常说,女性努力的意义,就在于有人生选择的权利。可林巧稚努力到拥有人生选择时,却一次次的选“未知选项”,让人深感意外。
现在看来,这样的人生就是抽盲盒呀。
尽管不知道打开的会是什么,却暗藏着面对未知的惊喜。最重要的是,这份惊喜就像光,不仅照亮了自己,还照亮了别人。
林巧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把人生过成了盲盒的优秀女性。
她是协和第一位中国籍的女性妇产科医生,因医术精湛以及医者仁心,早在民国的时候,就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妇产科专家,被患者称为“万婴之母”。
02
经过她的双手迎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有5万之多。
里面还曾有个叫做“袁小孩”的孩子,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冰心的孩子、林徽因的孩子,都是林巧稚带到这个世界上。不过这数以万计的孩子里,更多是普普通通的中国孩子。
林巧稚从来都是看病不看人,为了救难产中的村民,她骑着毛驴下乡去救治。
内蒙古一位患者,此前四个孩子都因新生儿溶血症夭折。怀上第五个孩子,千里迢迢赶到北京来找林巧稚,林巧稚最终对这个孩子,实施了换血治疗的方案。
要知道这个当时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没有攻克的难题。国外的报道,也大多都是换血失败的例子,难度大到无法想象。
林巧稚看着那位产妇期盼的眼神,望着又已经开始有溶血症状的新生儿,她果断给这个孩子抽血并换血。
她每分钟从婴儿体内抽出15毫升的血,同时又滴入8毫升的新鲜血液,同时还要不断的加入一些钙液,输入的血量要比抽出的血量少,以此减轻对婴儿心脏的压力。
稍微有差错,就会前功尽弃,孩子可能就会夭折。
第一天,林巧稚忙到深夜一点五十分,终于为这个新生儿换了400毫升的血。
第二天、第三天继续换血,最终这个孩子健康活了下来,林巧稚也和她的同事们,再一次创造了世界级的奇迹。
听说,直到现在,面对新生儿溶血症的时候,换血还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百年前的林巧稚,究竟留给了这个领域多少宝藏?我们可能数也数不清。她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留下了太多里程碑式的记录。
上世纪50年代,她筹建了北京妇产医院,为我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接班人。60年代,成功切除了病患重达56斤多的巨瘤,80年代,她在病床上都在主持编纂《妇科肿瘤》……
她终身未嫁,这位最喜欢孩子、最懂新生儿的女医生,却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一儿半女,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所追求的医学事业。
她曾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这句话不仅深深影响了抗疫专家钟南山医生,还影响了中国太多的医生。
很多人也正因为被林巧稚的故事打动,才选择“做一名医生”,成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03
林巧稚于1901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的海岛上,她母亲怀上她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
而这个时候,林巧稚的大姐都已经出嫁。林巧稚的母亲,觉得很不好意思,感觉自己在和女儿争着生孩子。
在临产前,都没有告诉家人,自己即将分娩。
林巧稚的爸爸林良英是一名英语老师,就在他上课的时候,他的妻子独自在家生下了女儿林巧稚。
等到他接到家里信息的时候,匆匆赶回家,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妻子躺在床边独自伤心,一个婴儿躺在血泊中,因为冻僵脸都变了颜色。
原来,林巧稚的妈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些“重男轻女”,看到自己生的又是一个女儿,觉得很伤心,更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丈夫。
丈夫把这个光溜溜的孩子抱起来,对妻子说:“再等一个时辰,这孩子这样躺着,命都没了。女孩怎么了?一样是人,她有生存的权利。”
难过的妻子看着丈夫,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感动和温暖。
林巧稚的妈妈肯定不知道,眼前这个差点失去性命的女孩,长大后,会成为世界妇产科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专家,中国最杰出的女医生。
妈妈在林巧稚五岁时,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临终前,一生好强的母亲摸着林巧稚的头,轻轻地说:“巧妮,阿妈不好,对不起你,你把阿妈忘了吧。”
五岁的林巧稚抱着母亲哭着说:“阿妈是个好阿妈,巧妮不忘阿妈,永远不忘……”
多年以后,林巧稚才知道,夺去妈妈生命的正是女性宫颈癌,她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做一名优秀医生的决心。
04
林巧稚成长所处的时代,女性能接受教育的几乎是凤毛麟角。但她的父亲颇有远见。
除了早期亲自教林巧稚英语、识字,在生活中又当爹又当妈,还用不多的积蓄,在女儿八岁的时候,把林巧稚送进了鼓浪屿上最好的女子学校。
林巧稚确实没让父亲失望,她品学兼优、为人善良、性格活泼,在学校里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在她刚满十八岁的时候,她所就读的学校校长,这名独身的外国女性就聘请优秀的林巧稚半工半学,让林巧稚在这所中学里,当了一名代课老师。
后来也是在这位校长的鼓励下,林巧稚报考了北京协和医学院。
这所要通过八年学习,才能获得医学本科学位的“医学殿堂”,是以残酷的高淘汰率著称,还对英语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幸好林巧稚,从小就打下坚实的英文基础,以及一直以来求学的环境,都有大量的英语对话机会。对她来说,英语是极有优势的一门科目。
然而,就在这门她最擅长的科目考试中,同一个考场的另外一个厦门女孩晕倒了,林巧稚本能的站起来,跑到这位才认识的女生面前,在主考官的指点下,赶紧把这位同学送去了医务室。
最终林巧稚在英语科目考试中,耽误了自己的宝贵时间,还有一半的题没有做。
虽然她心里有一点遗憾和懊恼,感觉对不起校长和家人对她的希望。
父亲却积极的肯定,鼓励她:“你放下自己的题目,去抢救一个不相干的人,这代表你有一颗纯洁的心。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在需要牺牲的时候,都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你已养成了这种善良的天性,就永远珍惜它吧。”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选择甚至会有一点傻。
但是林巧稚也没想到,正是她这种出于本能的选择,被协和大学录取了。
老师们集体研究了她的考卷,认为她的英语应该很好。最重要的是,在她面对病患时,表达出的那种本能尊重,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做一名好医生最重要的个人素养和品质。
林巧稚意外成为协和的一名新生。这一年,她二十岁。
05
实际上,林巧稚从小学习的内容都偏文科,比如说语言和文学积累较多。
但医生偏偏是一门理科为主的科目,尤其是要接触大量化学和生物方面的内容。
这对从海岛一所女子学校,走出来的林巧稚来说,简直是太难了。
她利用一切时间学习,中午午休、寒暑假,林巧稚都在拼命学习中度过的。
她甚至把人体解剖模型搬回宿舍端详,在脑子里可以画出整个人体结构图,这种专注到足以产生心流的学习境界,很快就起到了效果。
一年以后,老师和同学们发现,林巧稚在医学上的积累和高度,已经远远不是入学时的那个林巧稚所能比的了。
最终经过了三年大学预科学习以及五年的医学本科学习,林巧稚获得了协和当年的“文海”奖学金,成为协和那一届的头名状元。
可这时,没想到林巧稚被分配到了妇产科。
虽然是妇产科的主任强烈要求,但是林巧稚的实习表现非常突出,早已在内科、外科出名,这两个科室也都希望能够留下林巧稚。
一个“文海”奖学金获得者,没有去协和传统的两个大科内科和外科,去了一个这个不起眼的小科,这种明显不公的待遇,让同届的同学们都愤愤不平,但林巧稚却选择了“接受”。
很快,作为妇产科里唯一的中国女医生,林巧稚得到了患者们的信任,她医术精湛、为人真诚,很快就成为了知名医生。妇产科的主任向协和提出了,提前将林巧稚转正的要求。
当林巧稚转正时,医院给她的一纸聘书这样写着:
“兹聘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这也许正是当时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尽管今天女医生,既能结婚生子,又能干好工作。但在百年前,大家并没有这种共识。
林巧稚选择了自己一生未婚未育,把自己全部的热爱,给了病患。
06
后来林巧稚,还去英国和美国分别进修,她的医术和为人都得到了国际认可。
这两个国家的知名医院和著名大学,都邀请她留下来工作。
当时的中国,正在炮火连天中,回到中国,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林巧稚依然选择放弃,看似光明的未来,回到了她深爱的祖国。
期间她也因日本人的占领,失去了在协和工作的机会。她通过自办小诊所艰难度日,都不愿意在病患的挂号费上,涨一毛钱。
她的每一次人生选择看起来都是一种“失去”,但她却从未动摇过自己的本心。
1983年,病中的林巧稚在昏迷中都还喃喃呓语:“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个,真好……”
这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她哭着来到世间,含笑告别世界。
今天在厦门鼓浪屿岛,有一组组纪念林巧稚医生的雕刻作品,让世人们,了解她的过往。
“世界上真正的韧性,就是明知道牺牲,还依然向前。”这也许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生活,在疲惫中坚持英雄梦想的人吧。
共勉。
本文参考文献:
1.《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林巧稚》
2.薄世宁《医学通识50讲》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