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是精神分析中的核心概念。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所有心理和行为背后的三种基本动力。”
可见,攻击性对于人性的表达是多么的重要!
生命力最初展开的时候,必然是有攻击性的,这是极为普遍的力量。
于是,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却是人格健全的良好表现。尤其是在关系中,能及时、正确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愤怒,这也是生命力的另一种展示。
可见,攻击性,就是生命力!
也许,受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我们都尊崇“以和为贵”、“吃亏是福”、“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价值观。这让我们从小就要学会极力的压制自己,不能随时表达愤怒。
而从此,我们变得不敢表达,不敢捍卫自己,总是忍气吞声,生命力也不断萎缩;并且,我们都很容易成为滥好人,努力压制、拼命付出,甚至会换来背叛与被辜负。
不过于压抑自己,优雅地展示攻击性,会让关系更进一步!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在关系中,和人相处,总会有摩擦,总会由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会让你极为不舒服,甚至产生了愤怒的情绪。这时候,我们要学会及时的、真实的向对方表达出自己的愤怒!
当然,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是吵架,更不是打架,否则攻击性就演化为了破坏性了。
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借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想对方表达。
第一:如实描述,“当我看见/听见给你刚刚对我……”
第二:表达愤怒情绪,“我心里感到非常的愤怒。”
第三:说出你内心的需要,“因为我需要/看重……”
第四:发出需要对方配合的请求,“你是否愿意……”“我需要……”
倘若因为一件小事,你对对方感到了愤怒,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你并没有向对方及时表达出来。这种愤怒的情绪,会让你一直记得,进而会在未来长时间影响着你,特别是和那个人在一起时,当初对他愤怒的情绪又会莫名的跳出来,折磨着你。所以,你对那个人的态度,会不自觉的懈怠了下来,从而会影响你们的关系。
但如果当初,你愤怒时,向对方及时表达了你的情绪。然后你会发现,不仅你觉得心里畅快得多,很多时候,对方也没有因此恼火。他也会觉得你非常的真诚,是一个极为有生命力的人,和你相处起来,格外的敞开。后来你和他相之间的相处,因为没有什么隔阂和羁绊,你也会很坦诚、很自然的和对方相处。
不好惹,才是是生命力最好的呈现!
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一个女人,自己感觉生活得并不幸福,随时处在疲惫与崩溃之间。这种体验不是来自于婚姻关系,而是来自于婆媳关系,甚至于,自己与整个婆家的家庭关系。
她自己是一个比较温柔,甚至是软弱的人。自从嫁入婆家开始,婆婆,甚至是小姑子,会以各种各样的噱头来欺负她。她觉得自己的生活特别糟糕,因此,整个人也消沉了许多,更别提生命力了。
某天,小姑子的欺负再一次来袭,她突然决定,必须要反抗,必须要发起攻击。
于是,一向默默忍受的她,态度开始强硬起来,以此来捍卫自己的应有的、合法的利益。
很奇怪的是,从此以后,小姑子、婆婆,甚至是婆家人对她是毕恭毕敬,不敢再随意欺负她。而她的生活也发生很大改变,幸福感随之而来。
攻击性,让她不好惹,也让她重新拥有了生命力,她因此也活出了生命力。
影视剧中的一些“不好惹”的角色,也让我们欲罢不能,甚至直呼大快人心。
比如,《延禧攻略》中的魏璎珞,刚进宫的时候,就有几个一同进宫的宫女看璎珞不顺眼,千方百计找她麻烦,但是魏璎珞绝不唯唯诺诺任人宰割,却是手起刀落,绝不拖泥带水;《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因为从小生长环境的原因,以至于跟家人的关系都十分的“陌生”,甚至因为父母的偏心,对二哥天生没好感!以至于当自己的哥哥得罪她时,她也毫不心慈手软,直接将他送进了监狱,甚至让他精神崩溃!
生活中,你是不是感觉自己活得不真实?是不是常常体验不到自在的感觉?是不是不能充分享受与人相处?
把攻击性活成生命力,你也许真的需要!
亲子关系,也可以大胆秀出攻击性!
那么,在和孩子相处时,我们又怎样表达我们的攻击性,怎样处理愤怒的情绪呢?
和孩子相处,多数时,都会让父母抓狂。孩子调皮了捣蛋了,往往让我们受不了,肾上腺素蹭蹭蹭得往上涨。如果任由本能趋势的话,那么出手是必然。其实,如果你的闹钟此时有“打孩子”的想法,也不必自责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或者好爸爸。
从原始基因来讲,我们必须这么做。原始社会,“敌军来犯”,我们会有两种反应,一种逃,一种打。不管是哪一种,我们全身的血液会迅速流到四肢,头脑中因暂时缺血,有时候出现一片空白。如果是害怕,那么血液将会迅速流到下肢,为逃做出生理支持;如果是愤怒,血液则更多的会流到上肢,也就是会为打做出生理支持。
可见,因为愤怒想打孩子,或者是因为愤怒而想打人,都是原始基因的一种延续。但不能就此将“因愤怒而打孩子”的行为合理化。我们是现代的文明人,都知道武力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何况,学过正面管教的家长更不可能认可“打孩子”的教育方法。
父母,也是人,一个正常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都是正常的。那么接纳与认可自己的各种情绪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作为父母,有时候和孩子相处时,有愤怒的情绪不必自责,接纳就好!
那么愤怒的情绪既然不能压制,那么如何消化呢?
第一:如实描述,“当我看见/听见给你刚刚做了……”
第二:表达愤怒情绪,“我心里感到非常的生气/愤怒。”
第三:说出你内心的需要,“因为我觉得你是一个……”
第四:发出需要孩子配合的请求,“你是否愿意……”“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
而,如果你实在是太愤怒了,你可以直接对孩子说明你现在的愤怒的情绪之后,告诉孩子,你需要暂离环境,自己需要平复,等平复完了就会立刻回来。
父母与孩子相处,也不需要刻意压抑自己,真实的展示自己,也会让孩子看到,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神。
孩子,也需要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攻击性!
孩子带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儿,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家小朋友打其他的小朋友,这会让做家长的极为尴尬和恼怒。
而我要说的是:孩子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比被动封闭自己要好得多!
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说过:一些具有破坏性行为的孩子,比乖孩子的心理更健康。乖孩子往往内心都有破坏性的想法,但因为恐惧、害怕,不敢表达,处处压抑自己,内心会有创伤感。
孩子在与人相处过程中,产生出了攻击性行为,这并不是孩子不好,学坏了,而是人性的自然表达。
不过,也不能任由攻击性最终变成破坏性。
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做家长的,首先应该共情,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此刻的内在感受。没有什么比一句“我理解你”来得更酣畅淋漓了。
其次,帮助孩子如何使用语言来捍卫自己,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在气势上压制对方,而不是用行为,比如,去攻击对方的身体。但我认为,这一步,应该做在前,即:在孩子发生打人之前。平时就应该为孩子做这方面的引导,在事情发生后,你的引导才会更加有效。人处在情绪当中,任何的引导教育都会大打折扣,更何况是小孩子呢!
攻击性的释放,也是孩子天性的释放,如何让孩子的攻击性收放自如,这将会动用父母的智慧!
攻击性是人类的本性,在工作中,生活中,做一个具有攻击性的人吧!
活出自我,活出真实,活出魅力与生命力,这简直不要太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