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谁的人生不迷茫?
文/邑晓
1
我也不知道当初为何要读《人生》,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因为它的名字太有摄魂的魅力了。
《人生》——听了太多关于人生的哲理,经典语录和名人名言,却依然过不好我们的一生,人生到底是个什么鬼?
我曾在心里这样想。
这里的《人生》是路遥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以笔下的主角高加林的人生为主线,直接串联起了巧珍、黄丽萍的一生,也间接的反应了德顺老汉为代表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的一生,更是侧面映衬了20世纪80年代陕北高原乃至整个国家的缩影。
他曾被称为“土著”作家,这一称号的由来,我想主要是因为他农民出身的他很大程度上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得爱着他的故乡,他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他深爱的这片黄土地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永无止境的源泉。
他的作品多以农村为背景,却以不受地域限制的思想为画笔,勾勒出了他所处时代人生百态,那里有淳朴也有狡诈,有真心也有假意,有无私也有自私,有蝇营狗苟当然也有光明磊落。
2
所有少年时期经历过的一朝一夕,一草一木,在任何时候都会非常亲切地保留在一个人的记忆中,并且一想起来就叫人甜蜜的鼻子发酸,喉头发紧。
“阴云密布的傍晚,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似乎一切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有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蹿着。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
第一章,第一段,高加林在这样的环境下出场,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表面上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实则背后预示着他的人生的重大转折正如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毫无征兆,却也威力颇大。
一切将会怎样发展?什么时候闪电?什么时候吼雷?什么时候卷起狂风暴雨?
高加林本是高家村的一名民办老师,依他自己的盘算,虽然这几年当名办老师,但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从此他就与这边黄土地再无瓜葛,他也过上了人们钦羡已久的生活和“铁饭碗”。
造化弄人,他被人换了下来,虽然回农村后好不容易在大字不识一个却心底善良的巧珍和德顺老汉的开导下,重新振作开启了他丝毫没有准备好的农民生涯。
本来以为他的人生就这样了,最后他也走上了他曾经最厌恶最鄙视的“攀关系”、“走后门”的路,抛弃了爱她的巧珍,以未来的前途作交换和曾经爱慕他的大学同学黄丽萍恋爱,一心飞奔在自认为本该属于他的大城市的天空下。
以什么样的方式得到,最终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失去。
高加林最后被人告发,黄丽萍也抛弃了一无所有的他,他不得不再次回到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黄土地。
而此时曾经的爱人巧珍已为人妇。
路遥笔下广大百姓,虽然出生不高,文化水平有限,但是他们心地纯良,高加林二次回到高家村,也没有一个人嘲笑他,打击他,落井下石,只有安慰和鼓励就是最好的证明。
高加林人生的结局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从结尾处最后一句话“我的亲人哪……”可以窥之一二,他应该是醒悟了的。
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这是路遥给我们的忠告。
简单点说就是人不要做违心事。否则就算你哪天得到了你梦寐以求的一切,夜深人静的时候,纵使高床软枕,仍然夜不能寐,遭受良心的谴责。
3
如此,我们更加确信,路遥的内心深处夹杂着最真的质朴和最纯的善,他的理想不是海市蜃楼,所以他才会有这般顿悟。
有喜有悲,有起有落。
如此我太喜欢路遥在他的作品《人生》中的独具匠心和精妙布置,因为他的《人生》是我见过的唯一一部只有最后一章却没有结局的作品。
冥冥之中映衬了年仅42岁的他,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不到一年的时间,摘得中国小说界的最高奖项“茅盾奖”的桂冠,似乎璀璨的人生似乎才刚刚开始,却不得不划上休止符,戛然而止。
世人唏嘘不已。
但是,他的人生亦如他笔下的《人生》没有结局,一切都还在继续。因为他的思想和作品仍在流传,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后来人,包括读了这本书的我。
若以时间的长度来说,他的人生太过短暂,以人生的维度来说,他的人生短小却精悍,惊鸿一瞥,足以惊艳他的一生。
4
人生,不是你心血来潮时和孤独落寞时的无聊消遣和凭空叹息。
何必想太多,何必纠结得太多?
况且,答案也不是你每天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就能横空出世的。
它是你脚下的每一步的积累。
只有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走过,才是水到渠成,才能盖棺定论。
我想,到那时,你不会哀叹
何为人生?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人生有何意义?
因为你走过的路就是最好的回答。
人生,说到底无非就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做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
后悔与否都不重要了,关键是就算你哪一天后悔了也没用。
毕竟,时光不能倒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