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渐渐发白,天空依稀朦胧,越窑遗址上林湖,古朴无华,静谧深邃。
晨雾薄如蝉翼,如缥缈的纱衣,轻柔地包裹湖面,如梦如幻,慵懒神秘,宛如眼眸凝练的仙子,腰肢轻舒,衣袂飘飘,湖纹翻涌,留下优美舞线。
银鱼欢快跳跃,激起涟漪细碎,犹如灵动的画笔,悠悠摇荡,这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音符,撞碎湖面的吴越青山倒影,染成江南水墨一片。
船工一叶扁舟,从芦苇深处荡来,铁锚晃动,清脆的叮当声,惊起一群白鹭,掠过釉色般天际,穿越时光隧道,带回青瓷盛行年代。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上林湖,越窑青瓷难以割舍的渊源,在晨雾散去时,翻开水上人家的历史故事。
上林湖畔,竹林郁郁葱葱,隐匿中的古朴木屋,住着越窑青瓷传统技艺的匠人,承接北宋官窑的辉煌,举着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古法炼泥的传承。
春分时节满月夜,月光如水,新采的瓷土泥坯吮吸天地灵气,简单的炼泥,充满了对传统的敬畏与尊崇;窑火中跳跃的火焰,将竹屋染成琥珀色,泥坯在烈焰中考验,褪去混沌与粗糙,显露冰肌玉骨。时间已然凝固,越窑青瓷魅力,代代传承延续,这是生命的舞动。
端午阳光明媚,湖心岛绿树成荫。芦苇根下显露的半截执壶,缠枝纹线条流畅灵动,栩栩如生的鳜鱼,自由自在嬉戏,壶身“雨过天青” 釉色,如雨后初晴的天空,清新而淡雅。
雨水顺残破壶嘴滴落,历史钟声在耳边回响。恍惚间,华丽的宋朝画舫缓缓驶来,仕女服饰华丽,笑语嫣然,执壶斟满的青梅酒,斟满文人骚客席前的酒盅,倾泻出浸染越窑青瓷的诗韵。
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这一刻,醇厚,久远。
立夏阳光穿透云层,喧哗声打破上林湖宁静,七桅帆影如同灵动的飞鸟,在湖中缓缓驶来,瞬间吸引众人目光。
八旬阿婆依湖而坐,呢喃着“请船神” 仪式的步骤。七艘渔船首尾相连,仿佛蜿蜒游动的巨龙,渔船桅杆系满百家布精心缝制的长幡,微风中轻轻飘动,向湖神诉说着人们的美好心愿,传递神秘而古老的力量。
老船公赤脚站立船头,脸上洋溢庄重与虔诚,踏着《渔光曲》节拍,将糯米团子撒向粼粼波光,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溅起朵朵水花。倏然,天空乌云密布,雨点噼里啪啦,砸得湖面水花乱溅,船队却如坚固堡垒,傲然挺立,得到船神庇佑;天光乍破,金色光芒穿透云层,湖面染成金黄,仿佛开窑瞬间惊艳世人的绝美色彩。人们欢呼雀跃,洋溢喜悦与满足,船神收到祈愿,未来日子必将风调雨顺,平安顺遂。
渔娘裹着靛蓝头巾,唱起《十二月鱼汛》,歌声清脆悦耳,让鱼儿为之沉醉。歌词充满生活气息与智慧,歌声在湖面荡漾,记录着水上人家的生活轨迹。
湖面泛起秘语般纹样,是水上人家写给湖泊的情书,每一笔每一划,饱含着对湖泊深深的眷恋与依赖。湖泊是生命的源泉,是赖以生存的家园,纹样将湖泊和水上人家紧紧联结,代代相传。
秋分祭窑神夜晚,上林湖神秘庄重,月光将瓷片滩染成了一片雪色,仿若天上星辰坠落凡间。脚下沉睡着岁月深处的瓷片,不经意间踩碎了唐朝的云纹、五代的莲瓣,发出细微声响,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越瓷白,越瓷青,碎瓷片里找星星……” 清脆的童谣声随风飘来,如天籁,打破夜的寂静。几个孩童围坐,用芦苇茎小心翼翼地将片片破碎瓷片,粘成小船形状,在冬至夜放入溪流,载着窑神的梦漂向大海,向往未知世界的好奇,崇敬窑神。
博物馆展柜中陈列的类似瓷船,仅三寸长,船舱里却一应俱全,茶灶、床榻等微小的器具,无不精致入微,栩栩如生,仿佛缩小版世界,这是古代“冥器”,是逝者的陪葬品,是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舒适生活的支撑。
博物馆瓷舟和遗址区童戏,同样是千年前匠人制作瓷船承载的希望与梦想,托付给小小瓷舟,在浩渺的烟波里,寻找永恒的归处。瓷舟是历史的使者,穿越时空长河,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透过瓷舟,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古人的情感。
暮色悄然四合,上林湖披上青黛色纱衣。
这一刻,忽然看见了这片湖泊的慈悲与伟大。它宛如默默守护的巨人,将唐宋的月光,凝练成秘色瓷,质感细腻,光泽温润,是月光的化身,散发迷人的气息;又似精湛的酿酒师,将渔火炊烟酿作千年陈酒,蕴含生活的烟火气息,收藏水上人家的故事与情感;更如耐心的修补匠,小心翼翼拾起破碎往事,耐心黏合成孩童手中希望的瓷舟,带着梦想与憧憬,驶向远方。
风起时,涟漪层层叠叠,仿若岁月的指纹,记录这片土地点点滴滴;行人的倒影,落在水面,随涟漪晃动,是青瓷釉上转瞬即逝的云影。
上林湖,承载千年越窑青瓷的历史与文化,展示岁月的沉淀与生命的奇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美好如是,记忆如新,上林湖,古越住民心中永恒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