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设计
长安区子午街道初级中学 肖敏娜
设计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初中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鉴于这样的要求,在黄河颂诗歌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材分析
《黄河颂》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歌以热情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本单元要求学生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所以课文文字层面的理解难度并不大。但创作年代毕竟距离学生较远,很多学生未必能真切体会到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的主旨。对此,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借助画面感受黄河的汹涌气势,借助音乐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歌词部分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2.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层次,感受诗歌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3.揣摩、品味诗歌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诗歌,感受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难点:揣摩品味诗歌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思路:
通过课前欣赏音乐,营造氛围,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课中通过朗读,做批注品析语言,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学生谈收获,归纳了赏析诗歌的方法。课后阅读美文,拓宽学生知识面,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939年春,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请同学们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设计意图:以音乐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二.朗读美文,品味意境
(一)作者、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9年3月,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2. 背景链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便于理解诗歌内容。
(二)朗读课文,体味情感
1.教师范读。
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小组读
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成员之间相互评价。
4.展示读
请三名学生展示朗读(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学生评价,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朗读诗歌的方法。通过读感受黄河的形象,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3.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俯瞰全景式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纵向描写--“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横向展开--“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4.歌颂黄河的部分分为几个层次?分
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5.诗歌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明确:本诗属于直接抒情。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属于直接抒情。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层次。
(四)积累拓展
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1. 学习课文中的“批注事例”,想一想示例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批注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做批注的语言要求简求精。
批注一:点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诗句的作用)
批注二:“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有画面感。(关键字词的含义)
批注三:转入“颂”。直抒胸臆。(抒情方式)
批注四:“啊!黄河!”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修辞)
批注五:结尾铿锵有力,庄严豪迈!(艺术风格)
2. 请在课文中选出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两三处词句,仔细品味并加上批注。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批注:这是一个拟人句。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的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的千万条“臂膀”。
“一泻万丈,浩浩荡荡”批注:体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注意:学生做批注的内容可能五花八门,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分享智慧,主动修正认识的偏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关键的语句和段落,学习做批注的的读书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一.学生谈收获
学生先自己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鼓励学生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朗读法 批注法)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温习学过的内容。
四、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黄河之水天上来》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三乐章,主要内容是痛斥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
1. 本课是一首颂诗,特别适合朗读。在教学中重点训练了朗读,有范读、自由读、小组读、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黄河的形象,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
2. 评价的多样性:有同学之间的互评,有老师的点评。让孩子们在语文课上畅所欲言,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3. 教给学生做批注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不足:
40分钟的课堂时间还是显得有些不够,积累拓展环节没有很好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