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有经、律、论而成教,经为主旨,律为组织,论为展开;儒家有四书五经,论语为主旨,其他为展开,缺乏律,故虽被称为礼教,但形散神不散。
如何以礼来约束他人,儒家曾做到了,千年后得到一个评价是吃人不吐骨头。治人如此,何以治国?
在当前社会变化较快,阶层还未完全固定时,人心浮动,道德被利益摒弃,这时候宣扬谈礼,是为了约束欲望的无底线,希望唤醒人心中的善。但用处不大,现在愿意坐下来看这些文字的人大部分都是安居乐业了,所以有心维护现有秩序,并力求改善;但有更多底层的人们还在争取向上抬升阶层,为了这个目的而不择手段,礼对他们来说是什么,可以吃吗?能拿来用吗?不能,一边去。
礼能存在是好事,微弱更是好事(从它历史效用来看),但有总比没有好。
4.13【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
【注释】
①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②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