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史76
今日启发:
Elton:
第五章 古代文化的新走向
第二节 文字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万叶集》
《怀风藻》里最早的汉诗的创作构思和表现方法,对日本第一部和歌集《万叶集》(764-769)的歌风的形成产生了不少影响,其中咏天、咏月、咏云、咏雨、咏山、咏河等,或多或少都受到六朝末期、唐初的咏物诗的启迪,这说明学习汉诗文处于模仿的阶段,汉诗文与万叶和歌是并行发展的。此时学习汉诗文,只停留在借用语句,摄取表面的东西,而未及渗入诗的精神。而《万叶集》虽是和歌集,内中某些歌的序或左注是用汉文书写,自不用说,同时还收录了少量汉诗,含山上忆良、大伴旅人、大伴家持等人的作品。山上忆良在《挽歌一首》序末附汉诗:“爱河波浪已先灭,苦海烦恼亦无结。从来厌离此秽土,本愿托生彼净刹。”另一位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当时也为报玄宗帝的知遇之恩未回国而作汉诗一首,表述自己的情怀曰:“慕义名空在,输忠孝不存。报恩无何日,归国定何年。”此汉诗也没有被收入《怀风藻》中。《万叶集》的问世,是飞鸟·奈良时代文化鼎盛的象征。根据较权威的《国歌大观》记录,《万叶集》的歌数共4516首。万叶歌的体裁多样,包括短歌、长歌、旋头歌、佛足石歌体、汉诗,其中短歌居绝对多数,共4200余首。收集的歌人,不分上下贵贱,网罗所有阶层,从天皇、皇后、皇族、王族、朝臣到士兵、农民、村姑、乞丐等,作者的范围由上而下,由贵而贱,以上层者居多,尤以侍奉大和朝廷的大臣和地方官为众,下层者的歌较少。歌人们大多生活在当时日本古代文化的中心地奈良,或生活在越中、石见和东国等地方,还有以男性歌人为中心力量,闺秀歌人虽少,也留下了不少佳作。题材和内容广泛,包括杂歌、相闻歌、挽歌、譬喻歌、戍边歌、有由缘杂歌、羁旅歌、四季相闻或四季杂歌、从驾歌、东国歌等,反映了不同阶层和不同地方的情况。这些歌都是古代日本文化的实际写照。
图片
兼容并蓄
万叶歌的形成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一)创造了万叶假名。日本自有文字以来,从口头文学演进到第一部用文字记载的文学历史书《古事记》,是使用变体汉文来书写的,可是这种变体汉文用在叙事文学上,在表现方面还可以适应,但用在抒情文学方面,就很难完整地表达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美的意识。因此,它借用汉字的音和义,来标示日本语,创造了“万叶假名”。汉语已开始被日本语同化,这对于《万叶集》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受汉诗的影响。编纂《万叶集》的当时,盛行汉学和汉诗文,许多万叶歌人都兼作汉诗,因此在万叶歌体的规范上,是在汉诗五言、七言的启发和影响下,整合成五七音的形式而形成的;同时学习中国汉赋的反辞,在长歌之后添加反歌。反歌的产生,促使长歌式微而逐步让位于短歌,从而短歌成为和歌的主体。日本学者说:“《万叶集》不仅在外形上,而且在内容方面都存在《游仙窟》《文选》等的影响,恐怕排除汉文学,就无从论述《万叶集》了吧。”这说明汉诗的影响是《万叶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概括地说,《万叶集》的形成,首先是根植于上古大和民族歌谣生成的土壤上,其次是吸收和消化中国的文化及汉诗文的精神和形式,这正是万叶歌发生的源头,也就是和歌定型的始源。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