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波依斯是德国人,1921年出生。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的影响使波依斯从小就对自然界抱有很大的兴趣。为了研究自然科学问题,中学时代的波依斯就在自己家里搞了一个实验室,收集了很多植物标本,还办起了一个家庭动物园。这个阶段波依斯读了很多书对存在主义和人类学问题很感兴趣,同时他的艺术天赋也显露出来。这些兴趣爱好和知识储备与他后来的创作是分不开的。
1940年,中学刚刚毕业的波依斯本来想去学儿科做医生,但征兵令也来了,他不得的不入伍,加入了纳粹空军。幸好他遇到了一位有渊博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官西尔曼。这样,虽然在战争年代,两位动物爱好者却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研究动物和自然现象。
波依斯在战斗中四次负伤,非常勇猛。在他誉满全球后经常有人拿他加入过纳粹说事。不过我想这都是可以理解的,20岁左右的年纪,又不可能站在旁观的角度去衡量战争的性质,那个时代的德国人又有谁能远离那场灾难呢?战争的本质是人们因为欲望、仇恨而互相伤害。因此,波依斯的一系列重要作品已不仅仅是反思战争,而是站更高的角度去追问,究竟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免对任何生命的伤害。比如他在一次艺术表演中用刀割破手指,却不管流血的伤口而用布去包扎那把刀。这其实是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伤害已经造成,仅仅治疗伤口够吗?伤人的刀子是不是应该让它不能伤人?没有了伤人的东西是否就能避免伤害的发生?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伤害?
波依斯在战争中几乎丧命。1943年,波依斯驾驶的飞机在克里米亚半岛被击中坠落,同伴死亡,他失去了直觉。那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波依斯的肋骨、腿、手臂都断了,头发全部烧焦,鼻骨也碎了,颅底两处骨折,他体内的残片后来只取出了一部分,其余的伴随了他一生。一群游牧的鞑靼人救了他。在八天八夜里鞑靼人无私的照料这个昏迷不醒的人,在他的伤口上涂上动物脂肪,用毛毡裹住他的身体,给他喂奶制品。如果没有鞑靼人的悉心呵护,波依斯肯定挺不过去。他非常感激这些素不相识的人,永远也忘不掉与鞑靼人生活在一起的情景,并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一经历转化为行为艺术——毛毡和油脂成为他重要的创作材料。后来一个德国侦察小分队发现了他,把他带回了部队里的野战医院。等他康复后,部队领导又把他派上了战场,他多次拒绝执行命令,最后被英军俘虏。
战争结束后,波依斯进入大学学习雕塑,他的超强造型能力和灵巧的动手能力让他的导师印象非常深刻。不过波依斯不会止步于写实能力的技巧,他后来把“雕塑”这一概念进行了无限扩展。他认为不仅石头、泥巴、木头、金属这些传统的材料可以成为雕塑,人们的语言、行为、思想也是雕塑。他说“人们可以像艺术家观看自己作品那样观看自己的思想”。这就是波依斯著名的“社会雕塑”理念。在后来的艺术实践中,他进一步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认为整个人类社会都是“雕塑”,并希望人们都参与艺术活动并改造社会,以此来“克服种族主义恶行和骇人的罪恶”。波依斯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然后再进入各行各业完成自己的责任。他亲自践行着这个理论,在做大学教授期间,为了能让所有报考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艺术,他不惜被学校解聘也要跟学校甚至政府作对。他成立“德国大学生党”和“国际自由艺术大学”,希望能进一步实现自己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波依斯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争议、最有革命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直到如今,他的影响还在持续。(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