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使然,参加了一次读书分享活动,还连带听了一堂名著推荐与导读课,不论是课堂展示还是读书活动展示,都显示出了老师们的渊博积累和书香气质,感染了参会的所有老师,在浓郁的学研氛围中,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雕琢,琢去日常积累的琐碎与繁杂,满怀一个语文人的情怀与信念,重新出发。
课堂展示的的老师的这堂名著推荐与导读课是《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老师选取了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这一故事情节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内容,布置了三个任务,从环境,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个方面,逐层深入的让学生理解这个片段中展现的神性、神力和人性,最后点明为什么不是三借而是三调。学生在品读人物的人性时,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够对人物形象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而不是禁锢在特定的人设中,展示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准确的表达,这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重合起来,既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有对当下的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不论通过文字与谁对话,最终都要形成结合自己生活实践的观点,内化为可以指导自己人生的经验,让自己的人生少走弯路。有人说,《西游记》如果倒过来看,那才是真正的生活,一部神魔小说,却给我们展现了太多的人性的阴暗面,今天学生撇去孙行者英雄的面具,深入挖掘出这些在他们的年龄段能够获得的对人性最深的感悟,十分了不起,可是,我想,作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不是也应当让学生在人生最美的年纪能够看到更多的真善美,未来走入社会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满怀期望,心向阳光。
精彩的课堂展示过后就是六位老师的读书活动展示,李老师对《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谁的情商更高这一问题的精辟分析,仿佛那娇花照水的黛玉和落落大方的宝钗正向我们款款走来,可以看出,李老师对黛玉大加赞赏,也似黛玉那般腹有诗书,气质芳华。郑老师从纳兰词入手,以初见、欢颜、蓦然三个板块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经历,《纳兰词》是三百多年前的康乾盛世里,安东生平的背景下,一枝妖艳璀璨的奇葩,散发着迷人的幽香,无数文人骚客都情不自禁地为它驻足,流连忘返。郑老师引用纳兰绝词《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中“人生若只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深情的表达了自己对读书始终如一的爱恋。朱老师则将读书与写作紧密结合,为我们展示了她在简书中积累的九万余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才美兼具的语文人。杨老师是从书法的角度为我们分享阅读的收获,虽然此“书”非彼“书”,也是一本浩如烟海,读也读不完的书。另一位李老师几乎脱稿的分享很是感染人,她将自己过去近三十年的阅读经历娓娓道来,每一个生命阶段的阅读都能够引起在座老师们或多或少的情感共鸣,我几度低下头不看她,不为别的,只为掩饰眼里泛起的丝丝泪意,阅读不易,坚持阅读更是不易,但越是不易的事,越能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温暖我们无暇顾及便飞逝而去的生命时光。最后是温老师的分享,静音聆听完他的分享,我记住的不是他分享的经史子集的推荐书目,也不是他分享的著名文人,我看到的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语文人,一位醉心于文史的语文人,还是一位走在我之前的之前的语文人,温老师的阅读量之多,阅读的书目之大,选择的作品又均出自大家,难怪他被同行称为的“大师”,从温老师的阅读经历里,我发现最浪漫的事并非诗酒度年华,仗剑走天涯,而是缤纷心绪,携卷远行,烟花易冷,书香久温。
对于一个语文人来说,书和食物同等重要,食物可以让我们身体强壮,书可以使我们灵魂饱足。古人说的好,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交友的过程,把自己融入书中的情节,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邀孔老夫子一起谈心,与李白对酒当歌,和林黛玉葬花吟诗,与苏轼观赤壁风云,看孔明运筹帷幄、鞠躬尽瘁……我们的人生能够到达什么样的高度,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品味过多少书香。经典的文字里有智慧的启迪,读书可以涤荡我的灵魂,读书可以为我们插上双翅,使我们飞得更高更远!
读书就是让迷茫的心找到心灵的归宿!我们每一位语文人都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定要在在阅读的江湖中走上一遭,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