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天儿热,还是天儿凉,都喜欢喝口儿热呼的。
茶,或者咖啡,都行。
特别是“冬至”过后,东北的天儿,就一天比一天冷了。
今天妻子突然问了一个比“一加一等于几”还“难”上好几倍的问题:“为什么偏偏喜欢喝那口儿苦了吧唧的挂耳咖啡。”
我想,她一定是背着我,偷偷摸摸地亲口尝过。不然的话,也不会发出这么“高级”的疑问。
从她那略带痛苦的表情上看,此时,她的味蕾,大抵还没摆脱掉挂耳咖啡,入口之初的那种苦。
更不可能体验到把一口挂耳咖啡咽进喉咙之后,尾调的那种纯粹的香了。
其实,我本不想回答她这种不怎么经过大脑过滤,就顺嘴说出来,不知道还算不算是问题的问题。
就好比随便逮着一个四川或湖南当地的土著,追着人家屁股问,为什么那么喜欢吃辣一样的不走脑子。
酸甜苦辣咸,各有各的受众群体,没有为什么。
日常生活,我无论是喝咖啡,还是喝茶,都不那么刻意。
目光所及,扫到啥喝啥。
往前追溯,喝茶的日子更久一点。
只要眼睛一睁,杯不离茶是常态。
抓一小把茶,泡上一大缸子,够喝一上午的了。下午,把上午喝得己经没滋拉味儿的剩茶倒掉。往洗干净的杯子里,再续一小把茶,泡上,继续。
喝咖啡,只是隔三岔五,有闲功夫的时候,才把那个弯嘴儿小壶拿出来,泡上一小袋挂耳咖啡,意思意思。
没瘾,也没任何依赖。只是图个新鲜,调整调整口味儿。对咖啡既不迷恋,也不执着。
不像某些人,“白天不喝没精神,晚上不喝睡不着”。
无论喝茶,还是咖啡,是不是非要讲究一点仪式感,或者叫追求那么一点点的纯粹?
只要条件允许,回答就不应该是否定的。
喝咖啡与喝茶,追求一下品质和情调,既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这两种饮品背后,所有付出了汗水的劳动者们的艰辛。
原材料占上风的挂耳咖啡,是把百分之百的阿拉比卡咖啡豆磨成粉,装袋密封包装之后,送进市场的。
咖啡豆的血统纯正。到拿到咱们手上之前,只是经过了一个简单的烘焙过程。
单从没有任何漆加剂这一点,就让人心里觉得很踏实。
那种用植脂末“增香”过的速溶咖啡,虽说入口之后的味道是甜甜的,闻起来的味道也是香香的。
但是,它毕竟是在咖啡的制作加工过程中,加入了对人体有害无益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植脂末。
没有了咖啡本身的纯粹,是不是很像怀里拥着一个全身上下,哪儿哪儿都已经“动过了手脚”的人造人呢?
有些事情,不懂之前,特别身边没有见过活生生的例子,自己站出来献身说法。也不可能突然就悟出点啥。
当人群中的一个个大胖子,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的时候;当你头顶上的楼板,被只会跑,不会走的小孩子,震得脑瓜子要多大,有多大的时候,你可能才对有些人,食用了过多反式脂肪酸的后果,有一种全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