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20
杜甫一生,命途多舛,四处辗转。年少时意气风发,漫游吴越燕赵之地,抒济世安邦之志;落第后遭遇挫折,困守长安十年求仕,怀忧国忧民之情;战乱时毅然向北,投肃宗被叛军俘获,感国破人亡之伤;晚年时弃官逃难,携家入蜀再度漂泊,悲己与天下之局。而杜甫草堂,就是杜甫47岁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后,入蜀在严武等友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的一座草堂。
现在的杜甫草堂,几经修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杜甫草堂博物馆内,与武侯祠非常相近。杜甫来蜀时,就曾拜访过武侯祠,并写下《蜀相》、《诸葛庙》等诗作,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与怀才不遇之情。个人认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比武侯祠修缮的更为清幽、雅观。在门口,便能看到象征杜甫其精神的松柏碧绿长青、毅然挺立。虽然我们来到这里时已近十一点钟,门口买票的游客却并不见多,三三两两的,有的戴着可以接收介绍资料的耳机,倒也充满意趣。
博物馆内的景点很多,从北大门进入向东走便是唐代遗址陈列馆及唐亭台遗址。再往南去,便是连成一条线的茅屋故居、工部祠、柴门、诗史堂及大廨,大廨两旁是以朱德题诗史堂对联为名的两馆:草堂留后世,诗圣著春秋。诗史堂往东,就有一条红墙绿瓦,翠竹茵茵的花径通往大雅堂,此外还有万佛楼仰止堂等景观,整个的占地面积非常之大。
现今茅屋故居的所在之处就是杜甫在蜀时曾建草堂的所在之处。它从宋代开始就不断地在被修缮,现在看起来肯定比当初要高端大气上档次许多。毕竟当初杜甫在自己所建的茅屋下:“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而他与我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这种没暖气,无玩乐,没wifi,少吃穿的条件下,不是一个人自怨自艾的发恼骚,而是推己及人,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想着这样一个地方,曾冻着、饿着这么一位可敬的老人,不禁悲从中起,不禁自愧不如。
杜甫在蜀时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也被称为杜工部,而工部祠就是供奉他的塑像和供人祭祀的享殿,由此得名。在工部祠前有请钱保塘先生撰写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关于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杜甫早年曾与高适相遇,吟诗畅游,结为好友后杜甫流寓成都时,高适恰巧在蜀州刺史任上,常资助杜甫。一年适逢人日,高适为表对朋友的思念,曾寄诗一首予杜甫,但是杜甫直到高适死后的公元720年,在漂泊于湖南偶翻书帙时才读到此诗。杜甫睹物伤情,感事怀人,遂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以寄哀思,感人肺腑。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为诗坛传为佳话。此对联也很好的将典故与对杜甫的敬仰之情融为一体。
工部祠内除了中设杜甫神龛,东西两侧分别是南宋诗人陆游和北宋诗人黄庭坚的神龛。三者所处年代不同,但是皆怀爱国之情,有经邦之志,又皆曾流寓四川,因此将三人皆列于工部祠内,同受世人瞻仰。这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交融。
从工部祠内出来的时候,天色暗了下来,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轻轻附在屋檐上,茅草上,滋润着万物而细密无声。心房也绵绵麻麻地下起了《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的细雨,氤氲了一层愉快的心情。就这样,在古树下,阴雨中,松柏前,我仿佛与那夜的杜甫相遇,一同享受这清幽寂静于俗世之外的小乐趣。
接下来的许多景点,诗史堂、大廨等皆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都并未像茅屋和工部祠那样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用了近三个小时,我们结束了杜甫草堂的拜访之行。未见其人,已感其神,从北大门出去后,我们就从古意梦幻的草堂世界,回到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