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育用” 为青年人才“铺路搭桥”

       青年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近日,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在北戴河看望暑期休假专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广大专家人才致以诚挚问候。这一暖心举动,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青年人才成长成才的殷切关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用心用情为青年人才“铺路搭桥”,助力他们在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铺就“引才”之路,搭建“聚贤纳才”之桥,让青年人才“近悦远来”“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人才不会凭空降临,更不会无端涌现。组织部门作为联系服务、培育人才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引才理念,不是简单的“一窝蜂”求数量,而是要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找准急需紧缺人才缺口,建立人才需求数据库,做到“按图索骥”“对症下药”。要摒弃引才“眼球效应”,瞄准地区发展战略,以伯乐相马之心擦亮识才慧眼,创新“云对接”“感情牌”等人才招引方式,邀请行业领军的“乡友人才”担任“招才大使”,通过召开“高校行”宣讲活动、面向社会招聘会、本土人才座谈会等方式找准引才“切入点”,打造招引“全链条”,让引才的规模、结构与地区发展适应协调,让人才和地区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铺就“育才”之路,搭建“墩苗助长”之桥,让青年人才“茁壮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青年人才的成长更需要精心培育。组织部门要释放科创载体聚才效应,探索实施“飞地合作”“校企合作”协同发展模式,支持一批“链主”“链核”企业,要深化产才融合,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让人才在生产一线“淬火成钢”,在市场浪潮中“中流击水”。构建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对青年人才,要实施“导师帮带制”,让“老专家”带“新苗子”,在科研攻关中传帮带;对骨干人才,要搭建“揭榜挂帅”平台,在重大工程中压担子;对领军人才,要建立“一人一策”支持机制,在战略领域给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育品牌,遵循因需储才、因才施教、因才施策的原则,分层分类推进本土培育行动,培养“好乡医”“名教师”“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激活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人才效能。

       铺就“用才”之路,搭建“人尽其才”之桥,让青年人才“大有作为”“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当前,多地“重引轻用”“引后不用”,导致人才出现“水土不服”。组织部门要善用人才、用好人才,树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风向标”,根据人才特点优势,精准匹配、因才施策,让“属虎的上山,属龙的下海”。以“能力为尺,量才录用”,破除“唯学历”“资格论”倾向,在给位子中激活力、在给实惠中促发展,让人才大展所为、大有所为。构建立体化、科学化的人才评价选用机制,结合用人单位反馈、成果产业化价值、同行学术能力评估等指标,完善“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健全与人才贡献相匹配的薪酬待遇和奖励制度,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动力与潜能。构建“容错机制之桥”,为人才施展本领“松绑”,鼓励人才以无畏之姿投身创新实践、勇于突破,共同营造“才聚如云、才涌如潮”的生动局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