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不好字的孩子
有一次,一位妈妈打电话给我,说:“我家孩子的字写得太糟糕了!”
我说:“是啊,我批改作业的时候看起来也很辛苦。”
这位妈妈说:“我也经常提醒他,批评他,也守着他写,可就是没有成效,老师,怎么办呢?”
这位妈妈在向我要方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啊!
我说:“你想孩子的字写成怎样的呢?”
这位妈妈说:“至少要工整,看起来舒服吧。”
“是啊,至少要看起来舒服,那我也就舒服了”想到孩子的字如果个个都能看起来舒服,我情不自禁地笑了。
然后继续聊:“你觉得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把字写好?”
这位妈妈想了想,说:“安静的环境。”
我说:“是啊,怎样才能得到安静的环境呢?”
这位妈妈恍然大悟地说:“老师,我知道了,以后他写作业的时候,我不去吵他了,让他安静下来。”
孩子有了独立的安静的被信任的空间,不用担心自己写得字时时挨批评指责,假以时日,是真的可以把字写得让人看起来舒服的。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改变了,孩子的状态是不是能得到相应的改变呢?
二、咬手指的孩子
很多年前,我接手一个孩子,性格开朗,阳光侠义,班级里哪个同学有困难,他第一个冲上去帮忙,哪个同学受欺负了,又是他迫不及待地去找人理论。
在班干部选举中,他自荐做了劳动委员,于是,我班的公区卫生和教室卫生月月都是“标兵”,因为他每天都身先士卒,跟值日同学共进退。
但是,他又特别让我头疼,几乎所有任课老师都投诉他,说他上课不但自己不听,还要经常撩别人讲话,自习课更是大闹天宫,我为此还踩断了他的羽毛球拍。
他有一个怪习……咬手指!有时把指甲咬得血肉模糊,有时还会把指甲都吃进去。
很多时候是我一边气急败坏地想找他算账,一边又看见被他自己咬得血淋淋的指头而心软心酸,这个帐又没办法算下去!
几次想见他父母未果。
他是跟着他的姨妈来我们学校就读的,我在他姨妈那里了解到:他的父亲是个军官,他母亲跟他父亲长年都在军营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一直跟着姨妈上学,因为这里的上学条件要好一些。开始的几年,每年寒暑假孩子就回到父母身边,近两年,他都不怎么肯去他父母那里了。
那时,仅凭大学时勉强合格的心理学知识,根本就没法解释这种行为,于是就把它归为生活习惯不好,不讲卫生,而不厌其烦地经常提醒他改正。
后来才明白,经常咬手指的行为往往与情绪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安全感缺失等情绪有关。
这个孩子十岁左右就离开了父母,跟着姨夫姨母远走他乡,他幼小的心灵里有多少孤独、害怕和恐惧?又有多少对父母的思念以及因思念不得见而萌生出来的怨恨呢?我们都知道,纵然其他亲人再好,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也是孤儿一个,否则,就不会衍生出林黛玉这样的多愁善感见风流泪的病西施了。
这个孩子对父母有多怨恨,就有多想攻击父母,可是,伦理和道德束缚了他,他只能把这种攻击的冲动转向对自己的伤害,这是一种反向投射,他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告诉父母:我需要你们的爱!我很孤单很害怕,我需要跟你们在一起。
咬手指可以宣泄情绪、获得安全感,也是自我抚慰的方式之一。手指可以成为孩子的伙伴,也可以释放孩子内心可能的攻击性。
孩子需要的哪里是什么好的环境呢?孩子需要的只是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孩子的内心丰盈,力量感倍增,在哪里不可以把学习搞好呢?
三、早恋的孩子
有一天晚上,晚修回家,远远看见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手牵着手走在路灯底下。影子被拉得老长。
稍稍走近,发现竟然是我教的两个学生,我想说,那个时候尴尬的不是他们而是我,我不想贸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因为我还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于是,我停住脚步,等他们走远,我再往前走。
第二天,女孩给我送来一封信,原来昨晚有同学告诉她我发现了他们,她请求我不要声张,不要告诉她妈妈也不要告诉班主任,并保证不会跟那个男同学有亲密的来往了。
说实话,我感觉有点棘手,女孩的父母平时把孩子看得很紧管得很严,而男孩则恰恰相反。我想,这件事能止于我这里是最好的。
我真的没有声张。
只是告诉他们,互生好感很正常,想靠近一点点是因为他和她彼此都很优秀,是吸引力法则的缘故,恭喜他们能看到对方的优点并加以欣赏,同时,人和人之间一定是有界限的,有些界限一旦跨过了,就会泯灭美好。
我有时会故意请他俩帮我做点事情,分发试卷,催交作业等等,我觉得他俩放学走在一块儿很正常,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更是善莫大焉。
我不知道这俩孩子高中阶段的友谊是怎样的状况,反正去年我去喝了那个女孩的喜酒,新郎是另一个帅气的小伙子。
青春期孩子的早恋,仿如洪水猛兽,每个老师和家长都闻早恋而色变。
而世界的奇妙就在于,你越担心什么就会来什么。如果你改变方式,见怪不怪,其怪就会自败。
我们不能改变别人,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去影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