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下那段在医院保胎的特殊日子。
2020年7月19日大早去医院例行产检,做完b超之后把单子给主治医生看,由于宫颈管变短了很多,医生通知我马上住院,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家里爸妈还做好饭等着我呢。于是,没有一点点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我就被医生收了。
那位医生叫麦*园,我看医生挺温柔,名字也好听,态度也不错,于是我就安心的被她收了.......要知道疫情期间,挂个号都非常难,根本不可能从头到尾只看同一名医生,所以每次产检碰上态度好的医生,都跟中彩票似的开心,有的医生很和善,让你很踏实。有的医生就比较冷漠、惜字如金,你是问也不敢多问,因为会被怼!把你怼到觉得自己像个无知的傻瓜,你坐那就跟个小学生似的。其实基本常识我都懂,只是想多听医生说说而已。我知道医生的工作强度非常大,但患者有时候也确实很急切,所以尽量相互体谅吧。就像有时候学生因为一件事情来办公室找你,这件事在学生看来是很大件事情,但是在你看来就是很平常的小事,于是你在态度上可能就显得不够重视,学生就更急了,这也是没有设身处地为人家想,急人所急。
我问医生,住院要住多久啊?医生说:“打完那些药水就可以回家去修养了,如果没有其他什么问题,大概五天左右吧。”我想那问题不大,就老老实实去办住院了,并且期盼着五天后能回家。可谁知道,这一住就是十几天,直接就住到了生......这期间我还很开心的每天打电话给家人汇报可能后天就能出院,说了N多个“后天能出院,你们准备来接我吧!”可是每次复查都换来医生一句:留院观察。直到我病房的室友都换了三四轮了,我还留守在那跟钉子户一样。
在这里你不需要拥有姓名,因为你的床号就是你的“姓名”。刚开始被人称呼为:“34床”听着很不习惯,被人编了号呼来呼去,被物化的感觉,不过到后来也就习惯了→_→。我从刚住进去啥都不懂,变成了后来别人不懂的都来问我。到最后,不用人家主动问,只要有新人住进来,我都会跟居委会大妈似的上前唠唠,并且主动告知他们饭要怎么订、衣服要怎么晒、铃要怎么按、灯在哪里关、几点有热水.......
其实住院的日子除了那些烦人的检查项目,大部分时间还挺开心的,仿佛大学宿舍那样的集体生活,和风格迥异的病友们聊天可以让你感受到人生百态,毕竟工作后的生活都在固定的一个“圈子”。还有一个很微妙的点就是,即便是大家每天都聊很多,很热闹,即便是每一个人离开这间病房,都会留下,很暖心的话,但都没有人会主动说“咱们加一个微信吧”,我觉得这样纯粹的社交关系就很轻松。我们生命中的过客有很多,缘分这种东西,有时候不需要很长,可能就是和陌生人一段旅程的同行、又或者一个下午的畅聊。可以让你在很久以后回忆起这一段,觉得蛮有意思的。
这个房间一开始是有5个妈妈,9个宝宝。神奇吧!两个双胞胎妈咪,一个三胞胎,另外两个是单胎。(谁让多胎风险高呢!)而且他们都是来生二胎的,只有我是一胎、我还以为可能是我比较年轻吧,没想到现场问了个遍,原来我是最老的!!!
睡我右边对床的是个潮汕妹子,白白瘦瘦高高的,算是本间病房颜值担当吧,以至于根本看不出来他肚子里面有三个宝宝,没错!三胞胎,三个都是女宝宝。当她说出她第一胎也是个女宝宝时,基于她的潮汕背景,病房内空气瞬间安静了2.5秒钟……。她在这已经住院20多天了,直到有一天医生来查房说:“你该打的针都打完了,三胞胎现在保胎到33周你已经很厉害了,你可以回家去保胎了,接下来要生可以随时来医院生了。”于是她就开心的出院了。我当时心想,连她都出院了,我怎么还不能出院啊.......
睡我对床的是一个肤色古铜色的妈妈,她绝对是属于气氛组的,话特别多,人也很热情。我第一天住进来是她主动和我打招呼,让我心情瞬间舒坦了许多。她每天都在病房门口走廊游荡,所以结实了好些其他病房的“朋友”,每天都会带回一些小道八卦给我们。她是因为肝功能转氨酶偏高,总是降不下来,被收入院。住院期间,老公上班,小孩读一年级,因为疫情不能上学所以只能一个人在家,也没爷爷奶奶亲戚来照料,他们在家装了摄像头,白天就通过手机实时监视着他儿子的一举一动。年轻小夫妻的难处和心酸,被她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带过。
突然一天中午12点,她的主治医生拿着一张单子急匆匆走到她床前,说:“你今天早上抽血的结果,转氨酶已经飙到了130,你必须要马上手术了,不然胎儿在肚子里会很危险,手术给你安排在下午2点,你现在赶紧叫你老公来医院签字。简直晴天霹雳的消息,当时她才34周,而且胎儿发育还偏小3周,她立刻打电话给他老公,然鹅电话里说了半天也都是在讨论如何安排好他大儿子这几天的生活........她去生孩子之后就直接转到产后病房,这一走,感觉房间的核心人物没了,话题也少了,怪不习惯的。我后来想想,她古铜色的脸,可能是和肝功能的转氨酶爆表有关。
还有一位,我暂且称她为傻大姐吧,憨憨的,孕才26周,是因为风疹病毒被收进来的。她说她来产检的时候,挂的是妇科,然后被医生一顿骂。我听了哈哈大笑~~!!这太有画面感了。她很不服的说:“我怎么知道妇科和产科是分开的,不是妇产科吗?”有一次我说:“突然好想吃榴莲啊!可惜不能吃!”她说:“我也是!不如我们叫个榴莲披萨的外卖吧?大家闻闻味道!”哈哈过了几天,她也出院了。
另外一位双胞胎妈妈,28周,肚子里其中一个胎儿偏小,又是帆装胎盘风险较高,医生说,建议转院去中山附属一医院,那里的这个领域会比较厉害,于是她也出院了。
接着又住进来一个双胞胎妈妈,一问年龄惊呆了,原来是98年生人,我说:“如果你还在读大学的话,今年刚好大四吧?我今年毕业的这批学生刚好是98年的。你真是赢家啊,先把孩子生了!厉害哦。” 小妹稍微认真的想了想说:“还真是读大四,我那些同学就是。”接着她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道:“要不是检查出是双胞胎,我早就把小孩打掉了,我已经有一个小孩了。”
天呐撸!98年的都二胎了。我们问为什么想打掉啊?她说:“生一个都没人带,带得我这么辛苦,我才不想再要小孩了,生出来没人带,又得我带!……”我只记得她声音有点粗、口音有点重、语气有点社会、头发染得很黄、态度有点傲慢,表面上看 很难跟“母亲”这个词联系上,感觉和我们格格不入,所以我们也没继续聊下去,第二天她就去剖了。
疫情期间住院,医院有各项严格规定。比如家属不能来陪伴、也不能来看望,只能是到你生产的那一天,家属才能来,也只能是一位家属来,而且这个家属也必须必须是老公,亲妈都不行!生完之后,被推出来,如果提前预约到额外付钱的小单间,里面有两张床,陪一个护工阿姨。这样,家属就可以陪房,但这位陪房家属也必须是老公。但是省妇幼的单间比较紧张,去大病房的话,即使剖腹产出来,家属也不能来陪护看望,听说一个产后病房6、7个产妇,配一个护工阿姨,阿姨根本忙不过来。看到微信群里有剖完的妈妈吐槽说,她在房间狂叫阿姨都没人来,她只能自己给小孩换尿片,要知道她早上才刚剖完呢。真的是刚啊!为母则刚...
就回忆到这吧,留着我老了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应该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