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婕讲座实录】依托阅读策略单元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建议
一、阅读策略的提出
(一)教课文和教阅读
1.目的不同:
教课文首要的目的是获取知识,教阅读更关心的是形成阅读的品味和策略。从教学的观点来看,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强调语文知识的正确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则是培养孩子独立阅读,批判思考的能力。
2.性质不同:
教课文是以范文为主,一篇一篇的教所阅读的文本,是编者按照教材的要求,精心修改调整过的。
教阅读是引导孩子去读真正的读物,是以书本为单位,一本一本的读。当然,我们也会读报纸,也会读杂志,里面也是一篇一篇的,但这些读物是没有经过筛选的,有着更明显的作者个人的风格。所以在理论观点以及结构情节上具有相当的差异。
3.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同: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导性强,老师订出学习的目标和标准,学生跟着老师去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性更强,课堂上,老师会根据不同的策略让孩子去做练习,提供给他们一些方法,让孩子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帮助他读懂文章,构建自己的认知意义和价值。教阅读是教阅读策略教方法。
(二)学界观点
除了统编本教材中出现的阅读策略之外,专家们提出的阅读策略还包括推理、推论、联结、图像化、统整、监控理解、联想、找出主旨及重点等等。这些策略什么时候教?怎么教呢?
其实落实到语文课堂中我们并不陌生,如统整阅读策略,就是将阅读过程中一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综合整理成系统化的信息,是我们阅读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教材中对整合信息这一阅读策略有如下能力要求:
可以看到,三年级到六年级教材中,有梯度的提出了目标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阅读策略的教学是一直渗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的,教材编写者将相关策略贯穿在教材的各个年级中,并且形成了一个有易到难、逐步提升的序列。
统编教材在三到六年级逐级安排了四个阅读策略单元,这是语文教材在科学化道路上探索的一个成果,教材的这一个变化,对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能够成为更加积极主动的阅读者,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阅读策略?阅读策略单元与普通单元在编排上有何不同?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些都是老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阅读策略的理解及教材编排特点
统编小学教材,围绕阅读策略组织单元,3到6年级,逐级编排的四个策略单元:预测、提问、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有目的的阅读。
统编教材安排的这四个策略单元主题非常清晰。我们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策略单元的时候,应该努力领会编者的意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应该围绕策略来设定。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策略单元时,可以教知识,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基础,可以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文本自带的,也可以教表达,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教学时无论是时间的分配还是教学任务的设计都倾向于策略,先完成策略的教学,然后再兼顾其他。
1.阅读策略的内涵
预测:就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线索,有依据的对文本的情节发展、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自主假设,并寻找文本信息,验证已有的假设,如此反复,不断的推进阅读。
预测是一种天然的阅读心理,教材将这种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化为有意识的阅读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初始期待,并且调动他的一些先备经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参与度,促进对文本的理解。预测之后验证,会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和趣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阅读的积极参与者,又是阅读过程中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提问:是人类获取新知的基本手段之一,提问有多方面的价值,也有不同的分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布鲁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新六个层次的认知水平分类。
此外,还有根据阅读理解意义建构的过程来进行分类的,如英国的著名教育学家克里斯丁、纳托,将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各种问题归纳为:有关文本字面意义的问题、对文本进行综合概括的问题、引导讨论的问题、引导评价文本的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对文本发表个人意见的问题。
策略单元中的提问主要是从阅读理解意义建构的角度,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就是指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理解和把握阅读文本,获得需要的信息的能力。这里的规定时间是针对于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默读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要求而言,因此,这里的有一定的速度,并不指快速阅读。
有目的的阅读:指学生根据阅读的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阅读,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它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有助于学生尽快完成相关的任务。
2.编排特点
阅读策略单元在编排类型上依然属于阅读单元,结构的体例与普通的阅读单元基本相似,有精读、略读、识字写字、课后思考练习题、习作、语文园地。与普通阅读单元有区别的是,三到四篇课文联系更为紧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突出训练目标的递进性和发展性的关系。前一到两篇,具有对阅读策略的示范与指导作用,导语、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紧密围绕本单元的阅读策略来展开,后一至两篇略读课文具有实践的性质,能够帮助学生总结、综合运用在本单元学到的阅读策略。
(1)“预测”单元编排分析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的阅读策略是“预测”。其实学生入学后识了字,能借助拼音阅读,“预测”在阅读过程中就已经发生了。
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看,二上《雪孩子》后面泡泡中的问题:看看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二下《蜘蛛开店》的思考练习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二下《祖先的摇篮》思考题: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这些内容能引导学生尝试运用预测策略,可以为三年级上册编排的学习预测阅读策略做一些铺垫。
再看预测单元,单元导语主要从两个方面点明“预测”单元的语文要素,1.学习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2.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了解掌握一些预测的基本方法。本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
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目的在于学习预测,阅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目的在于练习预测,《不会叫的狗》在于独立预测。三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呈现,训练目标层层递进。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主要对预测策略进行示范与指导,重在学习预测,利用旁批泡泡框的形式,给学生学习预测策略提供一些辅助,帮助他们掌握预测策略,并在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中逐步落实。比如“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思考:依据课文题目可以预测的内容是什么?“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他应该会答应吧?”这是示范预测,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预测的两个要点:一是要根据一定的线索,有根据的猜,不是乱猜。教师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示范,让学生能够体会、理解,预测的主要依据需要文本内容的支持,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作出判断,并学习怎样才能得出正确的预测。二是预测的重点不是猜对与否,而是在不断假设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修正自己的预测,理解文本内容。
练习题也以泡泡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预测的基本方法,第一个泡泡说明可以依据文本提供的线索,例如题目、插图、文本、内容等等预测文本的主要内容,第二个泡泡说明预测的重点不在对与错。
后两篇阅读课文是典型的可预测文本,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尝试一边阅读一边预测,主动监控自己的阅读过程。教材中没有呈现完整的文本,就是为了带给学生更真实的阅读体验,学生可以在阅读中运用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在阅读后通过交流为什么这样想?听老师讲故事的结尾,看看和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等等,通过分享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体验主动阅读的乐趣。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删去了原文的结尾,重在练习预测:读下面的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故事的情节发展和结尾。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故事还没结束,你认为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为什么这么想?听老师把故事讲完,看看自己的预测和故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预测与故事内容的异同,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白:不管预测的结果如何都要有依据,同时还要懂得当预测与实际发展不一致时,就要及时的调整思路进行修正,并且继续预测。这是学生练习运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学到的预测的基本方法。
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读读下面这些文章或书的题目,猜猜里面可能写了些什么?读标题,猜内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标题猜写了些什么,并说出自己的依据,同时练习运用预测的基本方法,促进预测策略的掌握,并在交流中体会“预测不是瞎想,而是有依据的。”
《不会叫的狗》删去了原文的三种结局,重在独立预测。读故事,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想一想故事的结局可能是什么?故事的几种结局可能是怎样的,说说理由。这些问题的设计就在于引导学生预测三种不同环境下故事的结局,根据文本中的线索,对预测的思路进行调整,并试着运用预测策略进行独立运动。
这个单元的活动设计,例如:看题目预测内容,一边朗读一本故事书,一边预测故事情节,口语交际中的《名字里的故事》和习作《续写故事》都与预测方法的学习紧密相关,能引导学生试着迁移运用在本单元阅读课上学到的预测基本方法。“交流平台”让学生体会预测策略的重要性和意义,使他能够迁移运用预测策略成为积极的阅读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会更加关注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细节,会更有意识的在阅读中主动思考,进而提高阅读兴趣与主动性。
(2)“提问”单元编排分析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的阅读策略是提问。《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主要在拓宽学生阅读理解的领域,引导学生不仅要针对局部提出问题,还要针对全文提出问题。
《夜间飞行的秘密》在于提升学生阅读鉴赏的水平,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从写作的角度能够提出问题。此外,由文本出发,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有延伸性的问题,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
《呼风唤雨的世纪》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
略读课文《蝴蝶的家》则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能引发思考的问题。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其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提问。课后第二题仿照清单,让学生知道可以针对局部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清单旁边也有泡泡,指出了提问的角度。清单中所列举的问题以示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怎样的问题是针对局部的,怎样的问题是针对全文。还有发问:怎样理解清单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明白自己提问的不足,然后再次阅读课文,提出更多的问题。
《夜间飞行的秘密》从内容、写作、得到的启示提问,课后题中列举的问题,有从内容提问的,有针对写法提的,也有从得到的启示提的。引领学生仿照清单,至少从这些角度提出问题。但在听课中,发现学生很少从写法的角度提问,这就可以再回到文本中,引导学生从写法角度提问,起到强化的作用。
《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课后题有学习伙伴的提问:有针对内容的,也有针对写法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课后的一二题就是从多个角度学习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清单当中列举了三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学习伙伴讨论时说的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