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阿姨“离家出走”游中国
最近,有个56岁的阿姨走红了。原因竟是,“离家出走”。
原来,这位来自河南郑州的苏敏阿姨,筹谋一年,独自离开了家。她开着自己超市打工两年买来的小Polo,没有跟任何人告别就踏上了一个人的旅程。
2个月来,她已去了13个地方,并打算继续下去,一年游中国。途中,她在短视频社交媒体上记录自己的自驾之旅,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在接受采访时,她说,“生小孩,把女儿抚养长大,看着她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孩,再看顾外孙到上学的年龄。我已经履行完社会意义上的所有母职。”现在,她想为自己活一次。
为了这一天,苏敏想了很多年。从结婚生子后,脑子里就一直闪过这样的念头,“我不想再给大家干活了,我要逃离现在的生活,我想出去转转”。直到56岁,她终于真正跨出了这一步。
很多网友看了,纷纷评论:
“太棒了”“阿姨好酷哦”。
“特别好,为自己再活几年自由自在的日子。人活着老了以后不是遗憾做错了什么事,而是没做过什么事!”
“前半生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后半生要为自己了。Respect!”
“前半生我也选择和你一样的路,忍下了种种,后半生我也想像你那样……”
这位阿姨令人羡慕、佩服,同时也令人好奇,到底背后是什么样的原因在推动她,像娜拉那样地出走家庭呢?
她为何出走家庭?
从表层来看,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经济上的矛盾
在采访中,苏敏提到她跟丈夫结婚多年,丈夫和她始终保持经济上的“AA制”。
丈夫自己花钱大手大脚,可对自己却总是斤斤计较,比如,就连她开的车跑的ETC费用,丈夫都跟她要;用了他的医保卡给家人买药,隔天他就把密码改了。每一笔账丈夫都要和她掰扯,除了她付出的家务不算钱,其他都要算清楚。
可笑的是,经济AA了,家务活却并没有AA。她要工作,照顾丈夫和女儿,还要承担所有的家务,“和他住在一起,我不但不花他一分钱,我还要每天免费为他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这些作为一家人是应该的,但是要经济共同体啊!”
二是源于丈夫的性格
很多报道里提到,苏敏哪怕是在自己家里,平时也不敢多说话。而家里沙发和电视的使用权,只有当丈夫回房睡觉时,苏敏才可以让自己短暂地使用一下,放松一下。
而且丈夫性格挑剔,苛责,会打击和嘲讽她。有时候两人发生争吵,丈夫还会在发火时动手打人,他曾经就用椅子砸过苏敏的背。
三是两人缺少亲密互动
苏敏在和丈夫结婚的三十多年中,大部分时间他们两人都是没有什么互动的。当孩子读到初三时,他们就开始分房睡了,从此几乎再也没有身体上的交集。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各自玩着各自的手机,一点都不像夫妻,更像是同居的陌生室友。
很多女性在苏敏的婚姻中,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家庭婚姻里的不平等,“钱要赚,家务要做,孩子要带,可是女人自己额外提一些需要,就可能会被认为是贪婪”,还有婚姻中的矛盾,吵架,无亲密,冷暴力,无性,“丧偶式养育”,“守寡式婚姻”……就像是一座寒冷的冰窖,冻得人瑟瑟发抖。
婚姻困境的底层,是什么?
可是,这样的婚姻困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很多人看到苏敏的采访,都替她深感不值。她背后的那个男人,如此小气、自私、苛刻、挑剔、暴力……更是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愤怒和指责。
诚然,在这样一段“缺少温度”的关系和一个家庭里面,男人需要负一定的责任。但同时,这个关系和家庭中的女人呢,有什么需要值得深思的吗?
有网友曾问苏敏,你为什么不离婚?她答:离婚不是一句话的事,年轻的时候都忍过来了。
这个“忍”字暴露了背后的秘密。无论是婚姻中的不平等,还是挑剔或暴力,她选择的是忍受这一切。从家庭系统的角度来讲,两个人之间的互动模式是相互影响的。
与一位常年挑剔的丈夫匹配的,有可能正是一直忍让的妻子。如果换一个,比如敢为自己争取的泼辣的王熙凤,可能就不会如此。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说,妻子的忍让也在无形中强化了丈夫的“挑剔”行为。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句话,“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但很多时候,不是女人真的是弱者,而是她们在外界的声音的催眠过程中,认同了这个“弱者”的声音。
首先,是潜意识中对于“男尊女卑”的认同。它可能让很多女性不敢坦荡地在男性面前呈现自我价值,向男性争取平等的尊重和地位。甚至,当他们与男性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时,还可能会恐惧自己表现得太优秀,而遭到外界的攻击。
比如,闺蜜曾偷偷跑来问我,“公司打算提拔我为副总,你觉得我要不要接受啊?你也知道,我们家老杨他赚的本来就没我多,要是我升了职,他的压力就更大了……我很犹豫……”
其次,是传统女性价值观的超我束缚。在社会分工上,女性通常要求以家庭为重,而且还要在“妻子”和“母亲”角色上付出很多的心血。她们被鼓励奉献和牺牲,无论是举案齐眉还是岳母刺字,女人几乎没有独立的社会价值,而是要通过男人来实现。
所以,这些内化的价值观也可能是作为一种“超我”,束缚着女性伸展自我的需求,做她们自己。就像苏敏一样,一直到完成母职,56岁了,才真正地走出家门做她自己。
最后,这也与女性的心智不够独立有关。当她们并没有建立足够独立的心智体系时,她们的人格就更有可能嵌合在一个更为古老的,对于女性传统美德“温良恭谦让”的外在评价和价值体系中。
可是,当她们的心智化能力越来越强,为自己建构出足够心理成长的空间,能够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拥有独立的物质体系和情感体系时,那么她们内心的,属于自我的那个压抑声音,也才能够在混乱的一堆声音中有勇气浮现出来。
女性家庭困境的破局方法
一是尊重自己内在的真实声音。
苏敏之前去看过医生,发现自己抑郁。其实如果能够对身心保持关注和敏锐的话,可能会了解到,很多症状都是带有某种意义的。比如,抑郁的出现,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是不是自我攻击太多了?”
当我们长期压抑自己的需求,优先考虑别人需求的时候,那些被压抑掉的需求和背后的愤怒、委屈、痛苦情绪其实并没有消失。相反,如果在语言上没有表达的出口,它们很可能会通过身体的症状直接表达出来。
所以,能够有勇气去倾听,去面对自己内在的真实声音,那是我们破局的第一步。
二是找到自己的核心需求。
有一个细节,很打动人。
采访中,苏敏曾说,“我感觉我要是再跟他过下去,我就要挂掉,我一定要出去自驾游。”
“出去自驾游”,是她第一次照顾自己的核心需求。这份需求很鲜明,也很具体,从一堆的“做好妻子”、“做好母亲”、“做一个本分的女人”的声音里,脱颖而出亮了相。
而心理学层面的人格的成长,心智的不断独立化,自我和他人的边界的不断区分,这些理论所共同支撑的,也正是这些鲜活的,具体的,当仁不让想要实现的需求,一个一个的跳脱出现。
它可以是“出去自驾游”,也可以是“对丈夫说不”,可以是“回到职场打拼”等等……
三是行为层面的付诸行动
很多人都说,长途旅行看世界,最难的是迈开第一步。其实,做自己也是一样。除了要识别声音,找到核心需求后,最重要的一步是我们要在现实层面去付诸行动。
比如,苏敏就为自己的这个需求,表现出了十足的执行力:
她花了一年的时间,盘点了手头的资源,去超市打工,默默地存钱;
她还学习户外的生活知识、准备长期旅游的装备;
她还偷偷地学习剪辑,为边旅游边拍摄影片做准备;
此外,她还争取到了女儿的支持,扛住了丈夫的嘲讽……
在现实层面,去建立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物质体系和精神体系,非常重要。
最后,我看着行走在祖国大好河山中的苏敏,淋漓畅快地大笑。不由地想起了杨澜说的:
“女人不应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或社会平等指标里的数字;她的”女人不应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或社会平等指标里的数字,她的价值不是看她做到什么职位,赚了多少钱,生了多少孩子,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拥有充实丰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