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公益团体结束了,成员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我对这次团体活动进行一些总结。
首先是我个人的能力有所提升,自从参加奕洁老师的团体之后,我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变得强大,面对事情的时候焦虑感降低,所以这次在带领团体的时候,我的那种内心的笃定感更强一些。比如说,在团体成员刚加入的时候,他们会很焦虑,各自带着自己的问题,会急切的想要一个答案,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反复的向带领者询问,该怎么办?这时候带领者需要承受极大的压力。然后当成员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的时候,他们会转向攻击带领着——我们辛苦跑来一无所获。这时候带领者需要承受着他们的攻击,不去解释,不去维护自己的形象。只是帮助成员澄清他们是有情绪的,是不满意的。能够做到这里的时候,接下来成员会把关注的焦点转向,自我反省和相互的学习。
第二点是利用团体中的疗效因子。
第1个疗效因子普遍性。大家都是带着问题来的,但是当各自把自己的问题呈现出来的时候,会发现原来各自有各自的问题。这个时候他们发现原来有问题的并不止自己,而且别人的问题和自己还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种发现可以帮助他们降低自己的焦虑感。所以在第轮次团体之后,大家的焦虑情绪普遍降低。
第2个疗效因子是希望重塑。在团体中有的成员,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的问题,但是看到成员中以前还不如自己的孩子慢慢的变得好转的时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这样他们就更有动力的参加活动。
第3个疗效因子是团体凝聚力的提升。在团体内大家彼此支持,相互倾听,积极地帮助对方解决问题。这种温暖支持的环境本身就有疗愈作用,成员可以在团体内宣泄出自己的情绪降低焦虑情绪,而且可以相互的学习。在活动中,我想到,唐老师曾经说过的,利用群众斗群众,利用群众帮群众的说法,真的太有智慧了。比如在第2轮活动的时候,徐谈到自己的女儿爱打扮,她非常担心。团体中年龄比较大的罗老师却非常的羡慕说,你们家孩子从小就知道打扮自己,真的很好,然后谈到自己家的孩子,不会打扮,很大了之后还不会选择自己的衣服,每次买东西都是说怎么都行,这让她非常的担心。在她那里这里会打扮爱打扮成了一个优势和优点。这个徐很大的启示,原来同样的事情可以这样理解。
第4个疗效因子是行为模仿。在团体中他们会交流彼此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孩子的要求。成员看到对方怎么做的之后会有一些启发,知道自己是不是管的太严了,或者自己管的是不是太松了,自己的期望是不是太高了,从而调整自己的状态。教育孩子方面想法和做法彼此融合。
在团体的后期,家长们都会把注意的焦点指向自身,知道自己的成长才能带动孩子的成长,和孩子之间发生的一些矛盾,或者说孩子身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自己身上的问题引起的。当自己去改善和成长的时候,家庭和孩子也会随之改变,这也是后期成长的一个基点。
对于我后期学习,我希望更多的能够去引领他们做个人成长。